展名|葉永青:1982 – 1992 無中生有的年代

展期|2018.4.12 – 5.20

地點|余德耀美術館 | 上海西岸豐谷路35號

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於2018年4月12日至5月20日推出藝術家葉永青個展「1982-1992無中生有的年代」。此次展出余德耀基金會收藏的一批油畫、水彩、素描、版畫、綜合材料約85件作品,以及詩稿、信件、報刊等文獻,將遵循時間線索,通過六個主題回顧葉永青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啟創作生涯的第一個十年。

1982年,葉永青畢業於四川美院繪畫系並留校任教。之後兩年,他雖在重慶工作,卻常往返於圭山和西雙版納,創作了大量戶外寫生和速寫。一方面,學習油畫專業的他以身踐行對景寫生的方法來重溫後印象派大師的風範;另一方面,他自由隨意的天性也使他始終在逃離當代藝術的主旋律,反而放眼荒郊野外,在枯枝密林、紅土村落間尋找新的出口。展覽第一、第二部分就將從這個時期創作的《圭山風景》系列和大量素描作品展開,呈現藝術家在不同的地理、社群、文化之間切換的隨感記錄和孤獨傾訴。

1985年,葉永青旅居北京,在勞森伯格的展覽上首次感受到當代藝術直切周遭生活的力量;遊歷各地也賦予他更加開闊的視野。展覽第三部分將呈現藝術家對於不同氣質的尋找和各種類型的嘗試:西方立體主義的解構方式、原始點線的造型,以及來自雲南民間藝術、澳洲土著、東正教壁畫、波斯插圖和明清版畫連環畫的影響,都成為藝術家在無望的現實和迷途中躍躍欲試的探索實驗。葉永青以極具個人風格的詩情描繪黃桷坪發電廠等現代工業圖騰和原始神秘的熱帶動植物,展現了他對自身矛盾重重的生命狀態的關注。如藝術家所言:「那是不知所終的時代,隨便撿起什麼便要揮舞和行動起來,什麼都要試試……」展覽第四部分就將集中呈現1986年他開始放棄油畫材料、轉入以水墨和綜合材料進行創作的階段。這批實驗性的作品也在技術上為90年代後開始的「集成性」創作埋下伏筆。

第五部分《山村愛情》創作於80年代末,包含一系列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油畫,當時葉永青正在為《大招帖》系列做準備。作為藝術家不同創作階段之間過渡時期的作品,不僅反映了一個油畫專業出身的藝術家對於系統創作油畫的習慣和情結,也是藝術家在不斷摸索、尋找出路的證明,更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片段。展覽最後一個部分將展出葉永青從1990年開始的《大招帖》系列,直至1994年結束。這批作品用繪畫、拼貼及綜合材料完成,介於繪畫和裝置之間。藝術家開始從藝術僅和自我相關,轉而開始思考作品之于文化的上下文關係、作品展示的衝擊力和現場效果、以及作品與他人的關係和互動;其創作開始「從過去自然而然的內心化表達過渡到觀念性藝術的開端」。憑藉《大招帖》,葉永青開始參加國際性的展覽,也使他走出國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正因如此,率性如他,葉永青再次捨棄所熟悉的語言,另起爐灶,另闢蹊徑,踏上另一個無中生有的征程。

此次展覽基於2011年由巫鴻策展、在雅加達餘德耀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斷裂的流動 – 葉永青個展」重新策劃,也是國內首次集中展出葉永青1982-1992這一時期的創作,意圖重溫對藝術家而言雖已逝去但「仍然在以各種方式產生著影響甚至作用」的青春時代。餘德耀美術館希望通過對藝術家個案的研究和展覽,為公眾真實再現上世紀80-90年代藝術家面對一片混沌或空白所經歷的掙扎與糾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反思、剖析自我,在踐行中創新。追根溯源,繼續前行。

此次展覽由餘德耀基金會傾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