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越過山丘 – 王天德個展」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策展人|姚進莊

藝術總監|王紹強

展期|2017.9.30 – 10.26

地點|廣東美術館 | 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王天德使用焚香進行“繪畫”已經有十五年時間,他已經將焚燒轉化為獨特的創作方式。這種“破壞式”的創作似乎顯示出他當代作品的後現代特性,但是,這位藝術家依然在延續經典繪畫的風格,通過詩意、寧靜的山水作品來創造這種全新的視覺語言。近年來,這位元藝術家進一步將自己標誌性的創作方法與古代書畫進行結合,相互映襯,創作了一系列全新的作品。他以相同的方式,將全新的維度帶入到這些古代作品當中。

後山圖 – 度牒 37.6x189cm 宣紙、墨、火焰 、度牒 2017

與傳統水墨不同,王天德的繪畫是由兩個平面構成的:表層的宣紙上是燒痕構成的圖像,而下層則使用墨汁勾勒。因為表層通透,所以觀者可以透過紙面看到底層的圖案,而燒痕則將筆墨直接暴露在外。在王天德的作品當中,遮蓋就是為了呈現、突出隱藏的部分。進一步說,表層燒制的畫面更加強了這種衝突感。如此,王天德的藝術呈現出虛、實兩者之間相關、互為參照—而並非對立—的互動,大大豐富了的這一譜系之中的內容。但是,這一哲學概念僅僅是王天德藝術觀念的一個部分,這位元藝術家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美與視覺的和諧。在堅守氣韻生動這一持久不變的原則之下,他不僅僅關注創新,更將自己的創作看作傳統精神在二十一世紀的延續。為了將畫面變得緊湊,平衡畫面上的筆墨氣息,王天德反復、仔細地將繪製的畫面與燒制的表層進行層疊,以確保“美觀”的效果,並營造富韻律的效果。換而言之,藝術家需要依賴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也就是通過試錯,來即興的對兩張宣紙進行創作,一切要等到在兩張紙重合在一起、最終進行裝裱時才可以知曉。如他近期的力作,則呈現出了繪製與燒制畫面的完美結合,甚至讓人忘記了這是組合完成的作品。王天德追求的並非是短暫的滿足或者迷戀,而是可以與古人媲美的永恆之美。

在這一層面上,王天德的藝術有幾個不同方向的發展。首先,他不再繪製草稿,因為他覺得自己需要更加本能的繪畫。第二,作為一位對古代書畫執著的愛好者,他大膽的將自己珍藏的古代書畫作為自己作品的組成部分使用。他使用的古代書法並非是裝飾或從屬的部分,也沒有進行裁剪。還有一些作品當中包含了王天德自己書法。不管是結合古代書法還是自己書法,作品中書法的內容並非是在解釋或者形容繪畫。將古代作品作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所呈現的是象徵和實際的雙重意義:王天德將自己與先賢聯繫在一起,作品之間的物理連結傳遞的是一種連續性。所以,對於王天德來說,使用古代的作品進行創作,就是對大師們的一種致敬。

後山圖 – 法式善行書詩 86x74cm 宣紙、墨、火焰、法式善書法 2017

本次展覽的另一個突破是色彩的運用,這並非是對某種特定物件(比如樹木)的具體呈現,而是為了營造氛圍效果。所以,顏色是以單一、整體的方式進行使用的。那些底層使用藍色繪製的山水作品,營造了和諧氛圍,色彩在對構圖起到了加強作用,而並非主導。王天德對於色彩的實驗也促生了聯屏組畫的發展。雙聯、三聯作品以不同色彩來呈現類似的山水圖景。作為整體,這些山水組畫呈現出的是與呈現四季、不同歷史典故題材等等的傳統聯屏作品截然不同的概念。通過重複的構圖來創造不同的感悟,再次呈現出這位元藝術家的代表性特徵之一:對主題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後山圖 – 麓山寺碑拓本 左一 259x105cm 左二至五 256.5×99.5cmx4 宣紙、墨、火焰、清代拓片 2017

後山圖 –  夢筆家山 67x55cm 宣紙、墨、火焰、拓片 2017

從各個角度來說,王天德的藝術都讓人透過表面去進行觀察。面對“推進”中國藝術這一百轉千回的命題,王天德置身於中西二元對立的陳規之外,以融會貫通方式另闢蹊徑。他紮根于傳統,用開放的思想,開拓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策展人姚進莊

圖文來源:廣東美術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