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展訊 │ 李再鈐參展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策展人 | 蔣伯欣、許遠達
策展顧問 | 莊普
展覽日期 | 2021年8月14日至10月17日
展覽場地 | 國立台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水牛廳、大門入口平台 | 台中市五權西路一段2號

詳細資訊 | 展覽活動頁

亞洲藝術中心與您分享藝術家李再鈐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展覽「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本展是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包含李再鈐在內,共計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

「所在」是物及其存在的地方,「所」是空間、環境、地方、在地或場域,是所處之地,也是存在的地方,「在」則取事物於空間與時間之栖居,本展將由此一座標軸,來呈現臺灣解放空間與媒材之後多元的前衛藝術樣貌。1980年代的臺灣藝術,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當時以前衛角度稱之為「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現今已產生蓬勃多元的發展。本展將以更具全球性與批判性的參照系統,重新檢視其中的一支前衛運動脈絡。

1980年代以降,旅外、留學藝術家的歸國,三大美術館及各縣市的文化中心的場館成立,解放的前衛藝術掙脫了傳統平面框架與立體台座的空間限制,多元媒材進入了展場,帶入了材質所蘊含的文化、歷史與自然。藝術品不再只是模仿現實空間的幻象,前衛藝術家們將作品從框架與台座解放到真實空間,也就是說,創作不僅存在於框架與台座間,而是存在於現存的現實世界的地方中。材料不僅僅只是內容、形式的媒介,而是與內容、形式的一體。

從林壽宇開始,許多旅外藝術家歸國後參與公私立單位的競賽與展演,如「異度空間」、「超度空間」、「雄獅美術新人獎」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陸續舉辦的「新展望」系列大展等,也催化加遽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的發展。加上如李再鈐、莊普、陳世明、葉竹盛、賴純純、黎志文、盧明德、郭挹芬等歸國藝術家進入教育體系,使得境與物的創作觀念,更為系統化地在教育與展覽系統中發酵,影響了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而新一代的藝術家在學校與網路的多元媒體訊息下,於複線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新世代的意識愈發多元。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下,新生代的藝術家身體成了複合的介面,在境與物的表現上展現了數位時代的小客群狀態,跨越了西方現代主義線性發展的限制,超越了純粹性的路線,他們以身體感受所在,創作屬於自身地方的境與物。

就上述脈絡,本展將1980年代以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分為: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等六個範疇,以呈現此一存在與變化、空間與媒材解放的疆界開闊、新興媒材、新世代境與物前衛藝術等發展,本展也避免將多重複雜的造形思維,限縮在類型化與線性發展的單一門類來考察,而是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作一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以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如何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低限的無限 1983 噴漆、不鏽鋼 110x48x47公分

線的律動 1972 不鏽鋼 130x75x50公分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展場。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展場。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參展藝術家 | 

林壽宇、李再鈐、葉竹盛、莊普、陳世明、洪素珍、黎志文、盧明德、陳幸婉、郭挹芬、賴純純、胡坤榮、陳建北、黃宏德、吳瑪悧、張永村、陳正勳、高重黎、顏頂生、王為河、林鴻文、陳慧嶠、袁廣鳴、余宗杰、王德瑜、洪藝真、詹士泰、賴志盛、王雅慧、吳東龍、陳曉朋、曾偉豪、趙世琛、李明學、陳松志、何采柔、洪明露、徐婷、陳為榛、徐瑞謙、陳宜鍾音樂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