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叁拾年 · 沈勤個展
藝術總監:李小山
策展人:林書傳
展覽時間:2016.12.24 – 2017.1.10
展覽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一個畫家的三十年
文/李小山

很長時間裡,沈勤的名字在人們的印象裡並不清晰。他是畫家,他畫水墨畫,1980年代就登臺亮相,獲得好評,然而在之後的歲月中,他若隱若現,用他自己的話說,幾乎在石家莊隱居了三十年。沈勤是南京的畫家,在石家莊“隱居”,似乎有些奇怪。奇怪的事發生在一個畫家身上其實是很正常的,要是這個畫家足夠厲害,就更正常了。沈勤在水墨畫領域裡足夠厲害,在我的視野力,能夠與他匹敵的人屈指可數。我知道,這樣的說法是有些可疑的,畫畫不是打擂臺,誰贏誰輸不靠勇力,所以匹不匹敵只是一種比喻。在某種程度上,奠定畫家的地位需要時間,這個時間不是三年五年,很多時候三十年五十年都看不出來。我常常用篩子來形容——在篩子晃動下,泥土和小石子先掉下去,接著掉下的是中石頭,最後只剩大石塊留下來了。誰經得起時間這個篩子,誰就有地位,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大畫家。

水墨畫以前叫中國畫,近幾十年來,由於中國畫這一提法包涵內容太廣,歧義太多,為方便起見,縮小範圍,用材料命名,與油畫、版畫等畫種一樣,就容易解釋和言說了。水墨畫的現實處境顯得尷尬,作為本土的傳統藝術,我們熱愛她,想著如何呵護她。但是,這個“我們”不包括許多頭腦簡單的人,更不包括利慾薰心、渾水摸魚的人。因為水墨畫看起來門檻不高,與大多數同胞又有著天然的親和力,給後者提供了發揮的機會和空間。他們像廣場舞大媽一樣人多勢眾,也與廣場舞大媽一樣跳著最簡單的舞步,卻引來陣陣喝彩和掌聲。在各種各類展覽裡,各種各類的交易中,最顯眼的身影往往是水準低下的傢伙。我曾和一位著名的畫院院長開玩笑:你們那裡不少畫家頂著一級畫師二級畫師的名頭,一天到晚畫低層次重複的東西,甚至有的只是地攤貨水準,不嫌煩麼?我得趕緊補充一句,我沒有貶低地攤畫的意思,人家畫畫謀生,沒什麼好丟臉的。水墨畫門檻低,水墨畫有群眾基礎,但不能因此把她硬生生地弄成爛東西。尤其是那些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吃著皇糧,盆滿缽滿,總該有點尊嚴的意思,拿出一點真材實料吧?唐代以前不說,宋、元、明、清,那可是大師輩出;即使在民國,也留下了不少優秀的遺產。我們時代的畫家本該奮起直追,為何反倒令人失望了呢?

沈勤言語不多,卻往往能夠畫龍點睛,三言兩語,直指問題的實質。我們聊得來,原因在於我們都直來直去,反感繞彎彎;都有精神的潔癖,容忍不了不乾不淨的東西。譬如他說了,惡俗的時代需要惡俗的畫家。沒錯,事實的確如此。時代怎麼會惡俗了呢?這件事說來話長:體制、市場、傳統、人心等等,等等,各種因素交叉起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過,複雜歸複雜,總有一些根本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我看來,標準的扭曲便是其中之一。本來,美醜優劣的標準擺那兒,人若有自知之明,對號入座就行了,問題是倒過來了,像莎士比亞的描述,黑的變成了白的,香的變成了臭的,美的變成了醜的。標準一變,就什麼都變了。所以,一個劣質畫家會成為官場和市場的寵兒,一個優秀畫家反而長年坐冷板凳——當然啦,這種情況古今中外並不鮮見,只是我們時代過於突出。我在以前一篇文章裡寫道,那些寵兒是神筆馬良,能畫金山銀山,就是進不了美術史。沈勤是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不將就,不隨俗,或許“隱居”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給他一個安靜思考和創作環境,對於他這樣心性的人來說,自然是十分貼切的。幾十年來,水墨領域花樣百出,各色人等粉墨登場,現在看來,湊熱鬧易,出成果難——此情此景,沈勤便顯得愈加難能可貴了。

從圖式上看,沈勤的畫是獨一無二的——我想指出,獨特的圖式是一個畫家是否優秀的主要指標。我參觀過許多水墨畫展覽,不看作品展簽,很難區分誰誰誰,千人一面是水墨畫家的通病。我經常聽到這些千人一面的畫家自吹自擂: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畫家。其實這些大言不慚的自我吹噓者與兩百年前的清朝人的繪畫幾乎雷同,而兩百年的時間卻從手指縫裡溜走了。這是水墨畫領域的奇葩現象:山頭林立、人人“第一”、“大師”成堆,為什麼所謂的國學、國術、國醫之類行業中的騙子特別多?原因不外乎一點,他們忽悠那些吃瓜群眾不需要多少本事。實際上,在當下的文化生態裡,多元化、多樣性的藝術類型、藝術表達已經大大擠壓了水墨畫的空間,如果弄水墨畫的仍然躲在古人的隱蔽下原地踏步,舉著“民族文化”的招牌,便以為可以放低標準,得到高分,結果只能是廣場舞水準,圖個熱鬧而已。我敢說,沒有個人的獨特圖式,而且,這種圖式必須與傳統表達拉開極大的距離——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全新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才有一點點可能與當代藝術試比高。我說一點點可能已經拔高了水墨畫的意義。若干年時間裡,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水墨畫有沒有再創輝煌的前景?我的答案是悲觀的。正如我和沈勤談到,無論是現實還是未來,越是高端的水墨畫將越是小眾的,越缺乏大背景的支撐。因為真正能夠創作出高品質水墨畫的作者越來越少,真正能夠欣賞這樣高品質水墨畫的人也越來越少。附帶說一句,在很長時間內,許多頭腦發熱的人想把水墨畫推向世界,使之變成“國際化語言”。我始終潑冷水:你們這麼做,與孔子學院、太極拳、針灸、書法等等貨色在國外下場一樣,是在開“國際玩笑”。

回到沈勤作品的內部,看看他一個人悄悄練了“三十年”功,本事究竟如何?有一則笑話:某人躲在天山腳下練了一輩子功,從來不與人比試,只是號稱自己天下無敵。笑話背後的意味當然一目了然,本事多大終究必須進入評價系統,否則就叫“笑話”。沈勤作畫依舊運用傳統媒材——前面說過,從中國畫到水墨畫,清理了概念的混雜,使其易於分辨,易於解說。就結果倒推起因,沈勤是個天生的水墨畫家——我相信,他或許也可以做一些其它創作,但不會把他的細膩、敏感、空靈、通透如此完整地加以表達。在沈勤的水墨語言裡,題材是不起多大作用的,物件即是他自身,聽起來抽象,仔細辨析便可發現,他在作品裡透射的自身的影子一直如畫隨行。至於技法,簡直是他的一項絕活:層次的展開了無痕跡,薄如蟬翼,細如髮絲;既靈動如水紋,又明晰如碧空,並恰到好處地與畫面的大塊黑白結構連接起來,水墨畫的表現力因此凸顯——清注意,這個表現力既與作者的才華和認識有關,也借力於媒材的特性。我特別想指出一點,文字語言在這裡已經變得遲鈍了,任何類比、隱喻都只能接近而難貼切。沈勤把水墨畫的門檻從一釐米拔高到一米零一釐米,這是他的貢獻,是他多年修為的結果。可以想像,一米多高的門檻,身邊還會剩下多少跟隨者?幸好,沈勤只關注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能否在自己期待中更長久地延續下去。

一個畫家的三十年,最終用作品證明了時間的勝利,這是我要說的全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