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刘丹 – 新山水和古代大师
策展人:马熙乐 (Shelagh Vainker)  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展览时间:2016.10.20 – 2017.2.26
展览地点: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英国牛津市博蒙特街2PH

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于2016年10月20日在中国绘画馆 (Gallery 11) 展出刘丹从1992年到2016年之间创作的十九幅作品。这是目前在欧洲公立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刘丹独立画展。此次展览得到伦敦 Eskennazi 和 Xiling Collection 的特别支持。展览为期五个月,到2017年2月26日结束。除刘丹的绘画作品之外,与之创作相关的一些西方绘画作品,如波提切利,达芬奇和拉斐尔的馆藏绘画一并展出。策展人为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马熙乐 (Shelagh Vainker),她撰写的展览图录 “刘丹:新山水和古代大师” 于展览同期出版。

刘丹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是同时代画家中的先行者,以传统媒介进行新水墨创作。作品讲究构图严谨、笔法细腻,巨幅作品居多。刘丹对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和宋元绘画同样都特别感兴趣,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这两种趣味。

刘丹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都曾举办展览,在蓬勃发展的全球艺术市场中没有任何其他画家能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获得如此成功,而他的个人经历使他与其他中国当代画家迥然不同。他出生成长于江南古都南京,亦为文学腹地。在孩童时期,刘丹在父母离家工作时多由祖父照看,由此接受了多方面的儒家传统教育。其中包括书法,不仅掌握用毛笔书写的基本技巧,也为后来学国画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毛泽东宣告文化大革命时代 (1966-76) 的到来时他十三岁,正逢中国年青一代被迫中止教育。

在当了两年红卫兵后,刘丹在江苏乡下插了十年队。其间偶有学习的机会–大多得自被红卫兵查收和废弃的书籍。其中包括欧洲历史、文化等译作,间或有一些艺术书籍。刘丹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西方艺术图像是一套文艺复兴绘画的黑白照片,从一个朋友的书上复制而来并在学生间辗转流传。文革结束之后他开始在江苏画院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这时正赶上国家美术教学体系中对西方模式的应用。这些经历使刘丹在同时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兼有两种艺术传统。

1981年刘丹由南京迁往夏威夷,在2005年回到北京之前,他在夏威夷和纽约两地已居住和创作长达二十多年。在夏威夷旅居期间,刘丹实现了绘画观念上的突破,成就了他的独特画风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尤其是,他观察到石头作为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不是静止的形体,它会随着观者的角度而变化。自唐 (618-906) 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开始热衷于收藏景观石,明代 (1368-1644) 以降甚至有学者为珍爱的供石订制画作。石头形体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当它被细致描绘时,展现了山水世界的微缩景象。基于对微观世界的想象,景观石一直受到收藏家的爱重。对刘丹而言,石头是山水画的“干细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成山水画中的种种意向元素,表现自然世界,且变化无穷。

刘丹绘画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苛求精细。他以枯笔作小皴,墨色微淡到下面画纸的肌理清晰可见,这得益于文人画的传统训练。对线条和水墨的运用自如,对绘画材料的关注——这也是他不同于主流水墨画的独特之处和与二十一世纪新水墨运动的相异之处。如果细看他的绘画,会发现他的水墨具有不同浓淡层次,从深黑到浅灰,墨色最微薄的地方似轻轻拂拭而过,而非画就,因为笔触之不可见。如同画中石头的构图,这种线条的缺失赋予他的传统水墨新的面貌。

此次展览还展出部分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刘丹在江苏插队时首次接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并对此深深着迷。他对银尖画的技法特别感兴趣。银尖画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为铅笔发明以前所普通使用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金属笔尖刮插纸面造成刮痕,氧化后便会留下细微的线条痕迹,划过的痕迹无法拭去,因此绘画尤其注重技法和功力。对刘丹而言,用金属尖笔作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为画后不可更改。画第一笔时的斟酌考究,犹如书法家在纸墨前的举笔踌躇。西方古典作品对刘丹绘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山水画“皱褶重新被确定”的创作便受到拉斐尔“圣本尼迪克特接受门徒莫瑞丝和普拉西德斯”的启发。刘丹的绘画质疑着传统题材的分类,他采用人物画的构图但又重新解构—人物在刘丹的山水画中扮演着石头或“干细胞”的角色。他的灵感来源还包括弗拉·巴托洛梅奥,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的银尖画,体现着他对绘画材料和技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