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2018第四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 「自·滄浪亭:當代藝術展」

學術顧問|范迪安

展覽總監|朱強

策展人|吳洪亮

藝術家:  蔡雅玲、陳琦、戴耘、董小明、董大為、丁浩、杜小同、谷文達、杭春暉、何岩青、季大純、[日]井上有一、康春慧、李昕、林海鐘、劉建華、盧甫聖、盧緩、盧征遠、龐茂琨、彭斯、彭翔飛、錢若斐、[美]秋麥、丘挺、沈烈毅、宋冬、譚勳、田黎明、王冬齡、王天德、王赫、王毅、武藝、徐鋼、[韓]許達哉、徐堅偉、徐累、[捷]伊瑞、于海龍、張帆、張小迪、朱林蕾、周京新。

展覽時間: 2018.5.19 – 8.29

展覽地點: 金雞湖美術館蘇州工業園區觀楓街1號蘇州文化藝術中心

「自·滄浪亭:當代藝術展」於2018年5月19日至2018年8月29日展出。「自·滄浪亭」為金雞湖美術館主辦的「自」系列之下的第二次展覽,其第一次展覽「自·牡丹亭」,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對昆曲乃至蘇州文化致敬。而「自·滄浪亭」則以園林的思想為入口,為觀者找尋那個安放心的所在。

陳琦  時間簡譜-無去來處  500x300x320cm  PVC雕刻  2018

「自」在此處有兩層含義,既指從哪裡來,也隱含了到哪裡去的意味。 希望以展覽的方式回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尋找能量,為我們當下的文化生態,乃至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啟示與滋養,更希望成為邁向未來路途中的某些標識。

 

「時間簡譜」系列作品,是陳琦藝術創作思想的重大轉折,是從有形的物象以探尋無形的觀念,轉向于從追問永恆的無形的觀念而落實於具體的物理形態。「時間」是一個永恆、抽象,甚至是無法描述的東西,而從藝術表現的角度和方式,更可能是一種挑戰。藝術家陳琦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從時間的痕跡——「冊蟲蛀痕」入手,以他特長的精緻考究的思維和手藝,結合傳統的材質工藝如紙、紫砂、琺瑯、木等及現代的視覺表達方式和圖像方式,將「時間」物化為藝術的物件和圖像,綜合呈現在書籍、版畫、木雕、古琴、陶藝及影像等,使「時間」成為可觸摸之物,可觀賞之物,更成為可體驗、可思維之物之象。

「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滄浪亭這座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激發了這次展覽的構思,滄浪亭即可視為蘇州園林的一個代表。園林的妙處在那份詩意空間的背後是「出世」與「入世」矛盾中的物化。它不僅是安放「身」的,它更重要的是安放「心」的地方。當蘇舜欽為他的園子定名「滄浪」時,就為滄浪亭的空間意義確立了內在靜觀、自我存養的基調。「滄浪」的精髓在於以一種超然的情緒,尋找進退的平衡點;這園子的精髓在於以一種文人的性情,於塵世間造就一個有如平行世界的世外桃源,為外部世界和自我心靈之間構築起身心自如的緩衝空間。這並非是妥協中的自洽,而更像蘇州人性格中的「糯」,仿佛棉柔但難以讓其折服。

王天徳  松林書院圖  67x55cm  宣紙、墨、火焰、度牒  2017

王天德  後山圖-度牒  37.5x189cm  宣紙、墨、火焰、度牒  2017

2002年在巴黎期間,王天德偶然因為煙頭掉落宣紙上,引起畫面意外的燃蝕效果,從此,為水墨藝術揭開了另一新的空間維度。2012年,王天德雖然繼續以香燒燙書法和水墨山水,作品形態卻出現了新的轉變。他在山水畫面的上下或左右兩側,拼接了歷史碑石的拓印──甚至拿原碑一起並置。此一發展肇因於他稍早在蘇州地區搜集了一些可以上溯至明清時期的文字碑石,不僅提供他進一步的創作靈感,更幫助他找到彌合文化斷裂,重新對接傳統的途徑。

高明潞曾經評價:「王天德的獨特之處是能夠把美學隱喻和社會隱喻不露聲色地結合在一起。把這些似乎和水墨無關的材料和水墨畫在視覺和聯想上達到統一和諧。」

 

展覽立足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正契合周有光先生一再提倡的觀點:「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世界」。故而在這個展覽裡,我們其實是嘗試從全球化的眼光、從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園林的豐富性,討論園林對整個人類文明建構的些許價值。「自·滄浪亭」展出的作品來自國內外四十多位元藝術家,他們的文化背景和藝術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在不同維度上與園林的內涵發生關聯,可以說是立於當下,來自每個創作者、每個觀眾對園林空間的重新解讀和體悟。

杭春暉  被形式遮蔽的資訊 No.5  47.5x100cm  綜合材料  2018

杭春暉  被形式遮蔽的資訊 No.4  70.5x104m  綜合材料  2018

杭春暉  被形式遮蔽的資訊 No.3  57x181cm  綜合材料  2018

藝術家杭春暉《被形式遮蔽的資訊》系列作品,在繪畫與雕塑之間,模糊了物與形式的邊界,光線所形成的投影成為繪畫的一部分,從而讓作品與背景牆之間發生一種新的互動關係。而書脊的抽象形式恰恰是書本裡面資訊的視覺體系,但在書籍裝幀的工藝中,這些內容的暗示卻變成一種抽象的形式…..

 

對觀者來說,進入這個展覽,是同時進入了兩座並行的園林,不僅指美術館空間中建造的這個實在的「園子」,更隱含了心理空間中經歷的虛擬「園子」,這個虛擬的園,展覽用現代科技的方法把它具象化了——在心理學家劉正奎的支持下,通過生物回饋設備採集觀眾游「園」的生理資料,以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的心率變異性(HRV)為指標建立演算法,並根據藝術家陳琦的作品進行交互創作,從而讓觀眾都能得到屬於自己遊「園」心緒的「滄浪之水圖」。為什麼這樣突出心理學在這次展覽中的重要性?可以說園林正是為處理矛盾心理而生,正如蘇舜欽修建滄浪亭的初衷:「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園林在所謂「入世」和「出世」之間提供了面對世界的方法和態度,以及面對問題和矛盾時的解決方式。儒學與道學之間的異同,都在這方芥子須彌的小天地中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