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戰後的臺灣色彩—馬白水
戰後的臺灣色彩 — 馬白水
藝術家 | 馬白水
線上展覽網址 | https://www.artbasel.com/catalog/gallery/2191/Asia-Art-Center(線上展廳瀏覽需先點此註冊成為 Art Basel 網站用戶)
貴賓預展 | Mar 18, 2020 (三) 6 pm 起
公眾開放 | Mar 20, 2020 (五) 6 pm 起
展覽結束 | Mar 25, 2020 (三) 6 pm 止
亞洲藝術中心將在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的線上展廳呈現馬白水個展,展現他宏大目標:「以繪畫搭起一座溝通中西特質精神的彩墨之橋」。馬白水是比台灣「畫會時代」更早的大師,透過這次展覽,我們呈現了他繪畫的三個階段,並以此回應了一個提問:人人都會畫風景畫,那「馬白水風格」的風景畫具有何種特色?此次展出作品從下列三個創作階段選出,展示了馬白水作品鮮麗奪目的色彩、清脆有力的大面積色塊,以及他融貫中國傳統思想與形式復加入歐美現代用色觀念,這些嶄新的發想,在戰後便已淋漓盡致地表現他「亦彩亦墨、也中也西」的衝力。
野柳月夜 1966 水墨紙本 58x120cm
大陸寫生期/自然描寫期 1948以前
七七事變期間,馬白水騎一輛腳踏車浪跡中國各地,到處寫生,此時環遊世界的雄心在他內心油然升起。1948年12月他在寫生途中從上海來到台灣,花費兩個月的時間走遍全島寫生。這個時期馬白水水彩畫色彩淡雅,觀察與表現均十分嚴謹,遊刃有餘地掌握水分與顏料的調和,而能充分表現出水彩畫的特色。
南美大瀑布 1982 彩墨紙本 121.2×181.9cm
台灣表現期/自然寫意期 1949-1974
1949年他在中山堂舉辦「馬白水旅行寫生畫展」,爾後至師院任教,偶然來台的他竟一待27年。馬白水自述:「我愛台灣,終生表現台灣。」樸實真切地表白心跡。由此時期許多作品中可見艷麗的南方風貌躍然紙上,說明馬白水的用色由淡雅轉趨鮮豔明亮,同時他也開啟風景之外的主題,市景、靜物、人物等皆在他筆下有多樣的呈現。馬白水的創作精神在於省略和簡化,他曾說「只取形象,寫其生命」,因此他的台灣時期亦即自然寫意期,更顯游刃有餘。馬白水創作上一個關鍵的轉變更在1960年代後期發生:原本他描畫的這些西畫題材是以水彩創作,然此時他開始使用墨、宣紙、毛筆等水墨器具,因而作品出現水墨特有的意境和韻味,打破既定造型的約束,學者暨水彩畫家李焜培將之比喻為「一口氣大刀闊斧地削去皮毛而保留強健的筋肌,於形、色、線、面都賦予新的生命力」。
珊瑚潭 1996 彩墨棉紙 46×61cm
紐約創作期/自然創作期 1975-2003
馬白水將「用墨」的媒材技法與「留白」的觀念導入水彩畫的創發,在此時期已經發展成熟,其作品尚增添了一份厚實感,即是來自墨色。定居紐約後,他更大膽地在掛軸構圖中使用彩墨,墨韻和彩色的加乘使作品渾厚、具有穿透力,同時對欣賞者而言又如在薄霧中窺看景色,岩石峭壁、水岸雲海等壯闊的自然竟透露著些許含蓄柔和的詩意。這些晚期創作呼應他退休後遊歷歐美、觀察靜思的生活,似已逐漸沉澱,探索自我。
在各地旅行之後,馬白水留在台灣並繼續創作。
黃山迎客松 1986 彩墨棉紙 120x60cm
八斗子 1990 彩墨棉紙 46×61cm
廬山瀑布 1990 彩墨紙本 61×46cm
馬白水
1909年出生於遼寧,畢業於遼寧省立師專,先後任教於遼寧、北平等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後,馬白水一路南下寫生紀錄風景,最後於1949年渡海到台灣,並在台灣師範大學任教27年,1975年旅居美國,2003年逝世於佛羅里達州。馬白水有著深厚的水墨創作根底,其筆法、筆觸力度厚實。虛實對應、三遠法等傳統水墨畫理論在他的畫中充分活現,富有多彩與濃厚的文人意境。他將水墨聯屏的理念轉化為西方風景水彩畫,將畫面分割,結合移動視點的構圖法,突破水彩畫的尺幅限制。另一方面,他所編撰的《水彩畫法圖解》於1957年出版,此書於1971年被納入台灣國中美術教材。1979年更獲得美國水墨畫協會年展華盛頓金牌獎的殊榮。他的作品被眾多公共機構收藏,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台灣美術館等。重要群展為1977年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及1980年林肯中心之展覽,重要個展包括 1992年、1997年與2018年亞洲藝術中心「馬白水個展」和1999年歷史博物館「彩墨千山 : 馬白水九十回顧展」等。近期回顧展為2009年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彩墨行旅 : 馬白水作品捐贈展 」,以及2010年由台灣美術館舉辦的「寰遊鑑境:馬白水的水彩藝術(捐贈及典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