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吉安、杭春晖参展 “工 · 在当代 — 2016 · 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学术主持:范迪安 展览时间:2016.12.23 - 2017.1.3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1层1-9厅 支持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 承办单位:山东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历史回顾部分参展艺术家(按拼音排序): 陈孟昕、冯大中、何家英、林凡、刘金贵、牛克诚、孙志钧、唐勇力、王天胜、萧玉田、谢振瓯、喻慧、张策 学术提名艺术家(按拼音排序): 安佳、白桦、陈林、程保忠、董婷竹、方政和、高茜、杭春晖、何剑、贺祖斌、黄欢、黄威、贾宝锋、姜吉安、焦洋、金沙、李传真、李戈晔、李金国、李月林、栾剑、罗翔、马灵丽、彭剑、秦艾、任力翰、谭斐、谭军、涂少辉、王宏州、王牧羽、王煜、魏为、夏荷生、徐华翎、徐累、颜海蓉、叶紫、曾健勇、张见、张天幕、章燕紫、郑庆余、朱小坤 全国征集入会艺术家(按拼音排序): 陈继亮、陈梦希、陈少华、丁奕翔、范凯、高金笙、高佩育、管海龙、郭文松、韩茂远、洪仲突、黄汝祥、黄霞、蒋平、焦宝华、黎墨、李金朵、李天锁、李学志、李颖婷、李玉旺、栗玉莹、刘学云、刘雨衢、陈晨、吕国亮、闵文婧、史振亮、是幽燕、宋国超、宋立欣、孙陶、孙玉亭、孙媛媛、孙照、田野、王爽、王铁汉、王小平、王长流、王忠、汶振鑫、翁毓衔、吴妍、徐欣、徐梓轩、闫涛、杨建兵、杨凌媛、杨志斌、姚向东、于鲁瑶、原晓轩、张春霞、张存玫、张亮、张众、赵汝芹、祝建华 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工笔画艺术持续地呈现出蓬勃活跃的态势,这是十分喜人的景象。工笔画坛几代艺术家坚持弘扬传统,深研学术,沉潜创作,在不断拓展表现主题的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工笔画艺术语言的研究,努力开拓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新境界。毫无疑问,连续举办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对推动这一景象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展览既注重彰显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治艺风范,又积极鼓励中青年艺术家探索创新,成为工笔画创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姜吉安 茶叙帖 2016 现成品绘画 133x58cm、56x13cm “2016·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欣逢十届,已成品牌。这项展事在此之前连续举办了九届,时间的跨度长达30年,几乎贯穿了工笔画的整个当代发展历程。此届展览延续了上一届“工·在当代”的主题,体现了一种学术信念:呈现工笔画领域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将其推向深度,在社会认知将其最大化,以期把工笔画推向一个更宽阔的领域和视野。在展览构成上,通过历史回顾、学术提名、全国征集三个板块,将工笔画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人的创作面貌相对完整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学术提名部分,重点关注工笔画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一些重要特点。 姜吉安 绢本纪 之二 2016 现成品绘画 87x79cm、70x5cm 在我看来,“工·在当代”的意涵有三个维度。首先是在创造精神上“工”的价值:“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工笔画是一种具有时间性、需要沉浸巨大劳动的绘画形式,除了艺术家的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之外,精神投入和研究性的投入,均需要被关注。这种蕴含在工笔画之中的艺术精神,是工笔画不断走向精进、达到精湛的动力。 杭春晖 深蓝马赛克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叁拾年 · 沈勤个展」展名:叁拾年 · 沈勤个展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林书传 展览时间:2016.12.24 - 2017.1.10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一个画家的三十年 文/李小山 很长时间里,沈勤的名字在人们的印象里并不清晰。他是画家,他画水墨画,1980年代就登台亮相,获得好评,然而在之后的岁月中,他若隐若现,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在石家庄隐居了三十年。沈勤是南京的画家,在石家庄“隐居”,似乎有些奇怪。奇怪的事发生在一个画家身上其实是很正常的,要是这个画家足够厉害,就更正常了。沈勤在水墨画领域里足够厉害,在我的视野力,能够与他匹敌的人屈指可数。我知道,这样的说法是有些可疑的,画画不是打擂台,谁赢谁输不靠勇力,所以匹不匹敌只是一种比喻。在某种程度上,奠定画家的地位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不是三年五年,很多时候三十年五十年都看不出来。我常常用筛子来形容——在筛子晃动下,泥土和小石子先掉下去,接着掉下的是中石头,最后只剩大石块留下来了。谁经得起时间这个筛子,谁就有地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大画家。 水墨画以前叫中国画,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国画这一提法包涵内容太广,歧义太多,为方便起见,缩小范围,用材料命名,与油画、版画等画种一样,就容易解释和言说了。水墨画的现实处境显得尴尬,作为本土的传统艺术,我们热爱她,想着如何呵护她。但是,这个“我们”不包括许多头脑简单的人,更不包括利欲熏心、浑水摸鱼的人。因为水墨画看起来门坎不高,与大多数同胞又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给后者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像广场舞大妈一样人多势众,也与广场舞大妈一样跳着最简单的舞步,却引来阵阵喝彩和掌声。在各种各类展览里,各种各类的交易中,最显眼的身影往往是水平低下的家伙。我曾和一位著名的画院院长开玩笑:你们那里不少画家顶着一级画师二级画师的名头,一天到晚画低层次重复的东西,甚至有的只是地摊货水平,不嫌烦么?我得赶紧补充一句,我没有贬低地摊画的意思,人家画画谋生,没什么好丢脸的。水墨画门坎低,水墨画有群众基础,但不能因此把她硬生生地弄成烂东西。尤其是那些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吃着皇粮,盆满钵满,总该有点尊严的意思,拿出一点真材实料吧?唐代以前不说,宋、元、明、清,那可是大师辈出;即使在民国,也留下了不少优秀的遗产。我们时代的画家本该奋起直追,为何反倒令人失望了呢? 沈勤言语不多,却往往能够画龙点睛,三言两语,直指问题的实质。我们聊得来,原因在于我们都直来直去,反感绕弯弯;都有精神的洁癖,容忍不了不干不净的东西。譬如他说了,恶俗的时代需要恶俗的画家。没错,事实的确如此。时代怎么会恶俗了呢?这件事说来话长:体制、市场、传统、人心等等,等等,各种因素交叉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复杂归复杂,总有一些根本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我看来,标准的扭曲便是其中之一。本来,美丑优劣的标准摆那儿,人若有自知之明,对号入座就行了,问题是倒过来了,像莎士比亚的描述,黑的变成了白的,香的变成了臭的,美的变成了丑的。标准一变,就什么都变了。所以,一个劣质画家会成为官场和市场的宠儿,一个优秀画家反而长年坐冷板凳——当然啦,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并不鲜见,只是我们时代过于突出。我在以前一篇文章里写道,那些宠儿是神笔马良,能画金山银山,就是进不了美术史。沈勤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不将就,不随俗,或许“隐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给他一个安静思考和创作环境,对于他这样心性的人来说,自然是十分贴切的。几十年来,水墨领域花样百出,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现在看来,凑热闹易,出成果难——此情此景,沈勤便显得愈加难能可贵了。 从图式上看,沈勤的画是独一无二的——我想指出,独特的图式是一个画家是否优秀的主要指标。我参观过许多水墨画展览,不看作品展签,很难区分谁谁谁,千人一面是水墨画家的通病。我经常听到这些千人一面的画家自吹自擂: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画家。其实这些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者与两百年前的清朝人的绘画几乎雷同,而两百年的时间却从手指缝里溜走了。这是水墨画领域的奇葩现象:山头林立、人人“第一”、“大师”成堆,为什么所谓的国学、国术、国医之类行业中的骗子特别多?原因不外乎一点,他们忽悠那些吃瓜群众不需要多少本事。实际上,在当下的文化生态里,多元化、多样性的艺术类型、艺术表达已经大大挤压了水墨画的空间,如果弄水墨画的仍然躲在古人的隐蔽下原地踏步,举着“民族文化”的招牌,便以为可以放低标准,得到高分,结果只能是广场舞水平,图个热闹而已。我敢说,没有个人的独特图式,而且,这种图式必须与传统表达拉开极大的距离——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全新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才有一点点可能与当代艺术试比高。我说一点点可能已经拔高了水墨画的意义。若干年时间里,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水墨画有没有再创辉煌的前景?我的答案是悲观的。正如我和沈勤谈到,无论是现实还是未来,越是高端的水墨画将越是小众的,越缺乏大背景的支撑。因为真正能够创作出高质量水墨画的作者越来越少,真正能够欣赏这样高质量水墨画的人也越来越少。附带说一句,在很长时间内,许多头脑发热的人想把水墨画推向世界,使之变成“国际化语言”。我始终泼冷水:你们这么做,与孔子学院、太极拳、针灸、书法等等货色在国外下场一样,是在开“国际玩笑”。 回到沈勤作品的内部,看看他一个人悄悄练了“三十年”功,本事究竟如何?有一则笑话:某人躲在天山脚下练了一辈子功,从来不与人比试,只是号称自己天下无敌。笑话背后的意味当然一目了然,本事多大终究必须进入评价系统,否则就叫“笑话”。沈勤作画依旧运用传统媒材——前面说过,从中国画到水墨画,清理了概念的混杂,使其易于分辨,易于解说。就结果倒推起因,沈勤是个天生的水墨画家——我相信,他或许也可以做一些其它创作,但不会把他的细腻、敏感、空灵、通透如此完整地加以表达。在沈勤的水墨语言里,题材是不起多大作用的,对象即是他自身,听起来抽象,仔细辨析便可发现,他在作品里透射的自身的影子一直如画随行。至于技法,简直是他的一项绝活:层次的展开了无痕迹,薄如蝉翼,细如发丝;既灵动如水纹,又明晰如碧空,并恰到好处地与画面的大块黑白结构连接起来,水墨画的表现力因此凸显——清注意,这个表现力既与作者的才华和认识有关,也借力于媒材的特性。我特别想指出一点,文字语言在这里已经变得迟钝了,任何模拟、隐喻都只能接近而难贴切。沈勤把水墨画的门坎从一厘米拔高到一米零一厘米,这是他的贡献,是他多年修为的结果。可以想象,一米多高的门坎,身边还会剩下多少跟随者?幸好,沈勤只关注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能否在自己期待中更长久地延续下去。 一个画家的三十年,最终用作品证明了时间的胜利,这是我要说的全部意思。
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刘丹:新山水和古代大师」展名:刘丹 - 新山水和古代大师 策展人:马熙乐 (Shelagh Vainker) 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展览时间:2016.10.20 - 2017.2.26 展览地点: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英国牛津市博蒙特街2PH 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于2016年10月20日在中国绘画馆 (Gallery 11) 展出刘丹从1992年到2016年之间创作的十九幅作品。这是目前在欧洲公立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刘丹独立画展。此次展览得到伦敦 Eskennazi 和 Xiling Collection 的特别支持。展览为期五个月,到2017年2月26日结束。除刘丹的绘画作品之外,与之创作相关的一些西方绘画作品,如波提切利,达芬奇和拉斐尔的馆藏绘画一并展出。策展人为牛津大学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马熙乐 (Shelagh Vainker),她撰写的展览图录 “刘丹:新山水和古代大师” 于展览同期出版。 刘丹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是同时代画家中的先行者,以传统媒介进行新水墨创作。作品讲究构图严谨、笔法细腻,巨幅作品居多。刘丹对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和宋元绘画同样都特别感兴趣,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这两种趣味。 刘丹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都曾举办展览,在蓬勃发展的全球艺术市场中没有任何其他画家能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获得如此成功,而他的个人经历使他与其他中国当代画家迥然不同。他出生成长于江南古都南京,亦为文学腹地。在孩童时期,刘丹在父母离家工作时多由祖父照看,由此接受了多方面的儒家传统教育。其中包括书法,不仅掌握用毛笔书写的基本技巧,也为后来学国画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毛泽东宣告文化大革命时代 (1966-76) 的到来时他十三岁,正逢中国年青一代被迫中止教育。 在当了两年红卫兵后,刘丹在江苏乡下插了十年队。其间偶有学习的机会--大多得自被红卫兵查收和废弃的书籍。其中包括欧洲历史、文化等译作,间或有一些艺术书籍。刘丹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西方艺术图像是一套文艺复兴绘画的黑白照片,从一个朋友的书上复制而来并在学生间辗转流传。文革结束之后他开始在江苏画院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这时正赶上国家美术教学体系中对西方模式的应用。这些经历使刘丹在同时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兼有两种艺术传统。 1981年刘丹由南京迁往夏威夷,在2005年回到北京之前,他在夏威夷和纽约两地已居住和创作长达二十多年。在夏威夷旅居期间,刘丹实现了绘画观念上的突破,成就了他的独特画风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尤其是,他观察到石头作为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不是静止的形体,它会随着观者的角度而变化。自唐 (618-906)
杨识宏、李真受邀参展“文兮归来 - 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彭锋 艺术家:尹朝阳、冯放、邹明、何森、应天齐、吴方洲、余旭鸿、李真、李少庄、吴松、范勃、张方白、杨识宏、彭斯(按姓氏笔划排列) 展期:2016. 9. 23 - 10. 7 主办单位:深圳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罗湖文化产业学会 支持单位: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由彭锋策划,深圳美术馆主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罗湖文化产业学会协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文兮归来 - 中国当代艺术展”于2016年9月23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出尹朝阳、冯放、邹明、何森、应天齐、吴方洲、余旭鸿、李真、李少庄、吴松、张方白、范勃、杨识宏、彭斯共14位艺术家近40件作品。 此次的策展人彭锋先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回归更多地体现为文化的回归。与西方文化侧重理性和真不同,中国文化侧重感性和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在“文”的概念中有明确的表达。古汉语中的“文”的概念比现代汉语中的“文化”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和独特,因此我们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回归称之为“文的回归”。他认为,“文的回归”在包含“美的回归”和“感性的回归”的同时,还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全球化时代追求文化身份的认同。鉴于此,将此次展览的题目定为“文兮归来”。
沈克龙受邀参展“大漆世界:时序-20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策展人:皮道坚、冀少峰、方勤 学术主持:张颂仁 艺术总监:傅中望 展览时间:2016. 9. 9 - 10. 9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 |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三官殿1号 主办单位: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 指导单位:湖北省文化厅 2016年9月9日,第三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展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越南、8个国家100多位优秀作者的漆艺作品。本届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美术馆共同主办,特别展出部分湖北省博物馆古漆器藏品,专门设置了“远近 - 秦与西汉日用漆器特展”。 古今对接、时序传承在本届展览中仍是一条主要线索,所以本届三年展采用了邀请和征集并行的方式,一方面囊括了国内外漆艺界传承有序的重要作者,以呈现发展脉络;一方面也请来漆艺界以外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尝试漆艺创作,以期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面向年轻的新生力量,鼓励创作,发掘优秀作品。不少90后作者的入选,让我们看到漆艺发展的未来前景,颇为乐观且充满活力。 第三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大漆世界:时序”为主题,意在以时序为心,展示当代漆艺的古今之变,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延续往届“大漆世界”展览的宗旨,本届展览仍将坚守传承大漆髹涂技艺的底线,梳理东方漆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呈现传统漆艺在当代转换的学术现状。丰富的大漆髹涂技艺是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形态,以大漆独特的语言方式进行当下的艺术表达,亦是本届展览努力的方向。
艺术家消息
艺术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