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學者:朱良志、徐天進
藝術家:蔡小松、姜吉安、李真、劉丹、邵帆、沈克龍、沈勤、史金淞、徐冰、葉永青、曾小俊
展覽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 ∣ 100015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大山子798藝術區(週一休館)
展覽日期:2015/06/20-2015/08/16
酒會時間:2015/06/20 4:00pm

石蘊玉而山暉

傳統文人藝術是體現文人意識的藝術。文人意識具有人文和反「人文」的雙重特性。文人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可稱為人文藝術——一種體現出追求生命存在價值的藝術。而文人藝術又最重視洞穿文明的繁文縟節、超越既定的成法定式。這雙重特性,決定了文人藝術必然是自我的,非從屬的,具有人文關懷,又超越凡常秩序。

亞洲藝術中心策劃的此次當代文人藝術展,彙集十多位當今頂尖藝術家之新作。他們的創造均與傳統文人藝術有某種聯繫,又立足自我直接的生命感悟。所使用之媒材是現代的,所創造之意象語言雖與傳統有若隱若現之聯繫,也還是現代的,但其精神氣質卻與傳統文人藝術一脈相通,所嘗試傳遞的正是傳統文人藝術所孜孜追求的亙古不變的生命存在價值。他們擷來幾片頑石,帶來一段枯木,營構心性中的靈嶼瑤島,從而枕其流,漱其石,說一段當下人的生命幽情,說一種智性中的空有幻無。這是一次以當代的語彙傳遞文人藝術永恆精神的展出。名其為「文人藝術」,宜也。

石乃永恆之物,而人惟具須臾之身,人與石「千秋如對」,油然而生對自我生命的憐惜,彰顯出存在的困境,也獲取超越此困境的動力。此次展出多有石的主題。劉丹放大石罅而開宇宙之目,李真營造重拙以說虛空之韻,蔡小松輕叩石壁而求寂寞之音。石,成了藝術家傳達微妙生命體驗的工具。老子說:「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一個不願為溫軟文明、淺俗理性雕琢的頑石世界,是一個蘊藏真性的世界。

古人云:「石為雲根。」文人藝術最重爛漫,取像不離山水林木,意思卻在九天雲霓之外。氣氛蕭森,境界卻高華流麗。如禪家所謂無風荷自動,不霧竹長昏。此次展出諸家之作多膺此境。沈勤以蕭疏小景幽淡色彩營構孤雲獨去閑的境界,沈克龍以大漆的安靜沉厚還原文人的精神宇宙,姜吉安以精微的絲絹編織以物觀物的意度空間,邵帆以鋼與木的嫁接創造「新明式傢俱」的靈幻,史金淞以亦木亦石亦金亦玉之材料製作「精神盆景」的幽深。取像不同,取法有別,都有出入精微的惠心,都有俯仰大造撫攬時物的意趣。

「石蘊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石雖不願切磋琢磨為流俗之玉,卻有自己關於玉的理想輪廓。文人藝術其體制不一定大,樣式不一定「入時」,所重在「覺」的意識、「渡」的情懷,有杼軸予懷的獨覺意識,又有覺人所未覺之先覺意識。此次展出的十一家之作多有此戛戛獨造的奇逸之氣。如曾小俊以奇木秀石去追蹤高古蒼莽的永恆之意,徐冰將何以能使天雨粟鬼夜哭的思考寫入天書長卷裡,葉永青將自己關於「有序」世界的夢幻寄託在他的無序中。一如青藤所言「百年人作千年調」,藝術家描述百年之際遇,是為了演說心中的千年之夢。

這樣的展出非為助耳目之觀,而為陶淑性靈,悅逸風神。

朱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