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散的邊界——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2022年度展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將於2022年9月24日舉辦「彌散的邊界——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2022年度展」。本次展覽由馮石、段少鋒擔任策展人,展出十位藝術家鄧海苗、丁卉、符幸寒、侯煒國、韓寧X沐版社、瞿作純、陶亞清、王海迪、王岩、王霄共計五十餘件水印木刻作品。
。
彌散的邊界——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2022年度展
今年,由陳琦先生發起的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已經進入第二個年頭。早在2021年首屆計畫以「學院和傳承」為主要呈現主題,策展團隊便幻想過這一計畫的未來方向。在十年為期的時間格局中,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的討論範疇是否應該局限於當代水印木刻的傳統媒介和既有的面貌?新興的木刻運動對於將近百年的中國現代水印木刻發展出了怎樣的本體價值?這樣的價值在水印木刻的歷史維度和複數藝術的未來格局中擁有怎樣的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水印木刻的學術存續是否應該具有更為開放的跨媒介性和社會公共性?
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2022年度展,必然是基於水印木刻藝術的,具有中國視覺特性,卻又獨具青年精神的;它不再以版種、甚至畫種為界,通識性成為本次展覽的基本追求;它不僅應該令手握水印技法的藝術青年們反思自身創作的無限可能,更應令具有跨界視野的藝術實踐者重新認識從傳統印刷到數字網屏、延續千年的精神繁衍路徑,以及銘刻於每一個中國人文化基因當中的肉身記憶。毫無疑問,以公共展覽為中心的2022年度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以及隨之展開的討論希望回應以上多個問題,並通過典型案例的視覺呈現勾連起傳統技藝與當代表達、水性印刷與跨媒介藝術、以及更為重要的——歷史記憶與公眾認知的關係。這一切的嘗試都基於藝術實踐(抑或策展實踐)所理應具有的生命自覺——它根本性的需要作用於活生生的人,並獲得某種精神回饋,無論這裏的「人」是觀眾、是學界還是實踐者自身。
「當我們談論水印木刻,我們到底在說什麼?」這個至今極為曖昧的問題應該被不斷提出——從不同的角度,比如印刷藝術的本體語言、水印的材料和技法體系,視覺傳播的精神承繼與媒介邊界,全球文化體系的時間、空間關係,生活方式和肉身經驗,介入每一段當代史的自主的「人」……毫無疑問,這一切問題都將沒有最終的完美的「答案」,但是「問題」在那裏,於是思考在那裏,行動在那裏,人的痕跡也便在那裏。
作為獨屬於東方的「痕」的藝術,對於水印木刻當代性的再討論,我們希望,這只是一個開始。
策展人 : 馮石 段少鋒
二零二二年·五四青年節
。
集雅——簡、素、空、靈
作為圖像傳播載體的水印木刻,從誕生之日起便與中國古典繪畫及其背後的審美邏輯緊密相連。王霄作品中的敘事性與空靈感,鄧海苗作品的抒情性和鬆弛感,陶亞清作品的抽象性和單純感,都是獨屬於古典東方的視覺經驗。
尤其是以油印木刻為創作載體的瞿作純,其作品中超越材料特性本身所呈現的具象的時間性和抽象的生命感,外化出隱隱的宋元山水的精神指向。
若缺——水、墨、印、痕
作為成像原理的凸、凹、平、漏四種印刷方法,唯木刻為代表的凸版自古與遠東文明進程緊密相連。刀、木碰撞的直接性,水、墨暈染的單純性,其背後的思想史邏輯,蘊含著東方精神中化零為整、化繁為簡的哲學方法。
王海迪作品中對傳統視覺經驗的再現與復活,符幸寒作品中對不同媒介材料質感的綜合呈現,丁卉作品中「順勢而為」的個體方式和「惟空以實」的畫面氣質,成為當代青年水印木刻創作中將「印痕」作為方法的典型案例。
無界——精、進、勇、猛
進入機械複製時代的視覺藝術,傳統印刷術的存續越來越受到挑戰。作為手工印刷的水印木刻藝術,在實現本體語言獨立性和創作方法當代化的同時,實踐者還將面臨全球文化流變所帶來的肉身經驗的改變,以及隨之而來對記憶(表達)與認知(溝通)的雙向重塑問題。
從「原版」到「元版」,無論銅版、水印抑或數字雕刻,侯煒國選擇在各種不同媒介間貼地飛行,其創作邏輯卻始終圍繞「複數與痕跡」這一核心命題不斷延展開來。王岩的創作似乎從不受畫種的限制,無論是絲網、水印抑或手繪插圖,其個人風格總會將材料、技法特性徹底消解,留給觀眾的只是強烈的肉身記憶。韓寧依託他所主理的「沐版社」,致力於以文房箋紙為載體,將傳統生活方式進行當代轉化,其作品在保留箋紙傳統形制的同時著力融入當代生活,試圖通過視覺經驗喚醒國人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