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非永久性的標記
藝術家 彭奕軒
展期 May. 21-Jul. 4, 2016
開幕 May. 21 (Sat.) 4pm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上海)

非永久性的標記

 彭奕軒

彭奕軒出生於1990年,本次個展「非永久性的標記」中,作品取樣自藝術家出生以來歷年的災難畫面,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筆勾勒其輪廓,交織的影像處在隨時消逝的不穩定中,但這些破碎的片段早已聚合成個人影像歷史,更成為深植於每個個體的共同經驗。

90年代普及于大眾的白板,其基底隨時能歸零並具有承載任何影像文本的特性,如同電腦的虛擬畫布,有著此世代獨有的數碼語彙。而白板一般作為過渡性的工具,用來傳遞大量暫存的資訊,與當代影像權力下放的狀態不謀而合。當媒體影像的生產變得唾手可得,任何人皆可任意參照及編排圖像,經驗往往以殘缺甚至突如其來的方式建構,這些影像的作用因資訊更迭而變的短如掠影。在新聞的敘事機制中,災難事件的場景再現尤能衝擊大眾感知,並激發出社會的集體意識。藝術家將自身置於白板的位置,觀看不屬於自身經驗的影像,回溯往年災難場景並進行挪移,尋覓能投擲自身經驗的切入點,島國的不安定性亦反復在畫面中隱隱作痛,但媒介的易逝特質舒緩了如影隨形的焦慮。嫁接的影像最終被投影于白板上,如實標記的動作取代了繪畫性的編排,抽離後的影像只剩下繁複的線條。彭奕軒像是紀錄般的行為過程,將混沌的記憶轉化成一種近似大眾經驗的程式設計。

關於藝術家

彭奕軒1990年出生於台灣中壢,2011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目前就讀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現工作生活於台南。近年個展包括:「非永久性的標記」(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6)(即將展覽)、「CANVAS」(想貳藝文空間,桃園,2015)、「悠閒的鬚鬚」(齁空間,台南,2014)、「希望圖像」(台南藝術大學,台南,2013)、「千高臺」(台北藝術大學 南北畫廊,台北,2011)。群展包括:「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5)、「Nice life? 台灣德國交流展」(Kunsthochschule Kassel,卡塞爾,2015)、「高雄美術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5)、「分心-南藝大造形所畢展」(空場藝術聚落,台北,2014)、「轉檔:一種資料圖像地理」(TDAIC 數位藝術平台,台北,2014)、「讓位 / make place for…」(加力畫廊,台南,2013)。2015年入選高雄美術獎、台北美術獎及第三屆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

ON-SITE

ARTICLES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