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奕軒1990年生於桃園,2011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17年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現生活於台南。個展包括:「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術探新單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2019)、「路經日誌」(駁二藝術特區 C9-5 ,高雄,2018)、「太陽曬過的味道」(鹽埕黑白切空間,高雄,2018)、「非永久性的標記」(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6)、「CANVAS」(想貳藝文空間,桃園,2015)、「悠閒的鬚鬚」(齁空間,台南,2014)、「希望圖像」(台南藝術大學,台南,2013)、「千高臺」(台北藝術大學南北畫廊,台北,2011)。群展包括:「忘憂草:考古女性時間」(廣東時代美術館,廣州,2019)、「2019 街大歡囍——呼吸容易換氣難,質感生活多簡單”(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19)、「依萍寿司」(節點藝術空間,台南,2019)、「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2018)、「2017年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7)、「解放的皮膚 (江漢繁星計畫2016——青年藝術家研究展)」(武漢美術館,武漢,2016)、「□」(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策劃,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二館,台北,2016)、「2016數位藝術策展案『美错了?』」(台灣美術館,台中,2016)、「青年的尺度-華宇青年獎提名獎」(三亞藝術季,海南,2015)、「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5)、「Nice life? 台灣德國交流展」(Kunsthochschule Kassel,卡塞爾,2015)、「高雄美術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5)、「分心-南藝大造形所畢展」(空場藝術聚落,台北,2014)、「轉檔:一種資料圖像地理」(TDAIC 數位藝術平臺,台北,2014)、「讓位 / make place for…」(加力畫廊,台南,2013)。2017年入圍「The 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 「高雄獎」,2015年入選「高雄獎」、「臺北美術獎」及“第三屆華宇青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