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 木兰溪/渡 |
艺术家 | 陈彧凡、陈彧君 |
主办单位 |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
展期 | Apr. 28 – Jun. 3, 2018 |
开幕 | Apr. 28 (Sat.) 4pm |
地点 | 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二馆 |
木兰溪/渡
陈彧凡 陈彧君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的宣布,我们于2018年4月28 日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举行艺术家陈彧凡、陈彧君的个展 “木兰溪/渡”。这是陈彧凡、陈彧君自2008年开始发展的生涯重要创作“木兰溪” 项目在台湾的首次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6月3日。
陈彧凡、陈彧君兄弟来自于福建莆田,木兰溪是一条流经其家乡的河流,贯穿莆田顺流入台湾海峡,它是一条自然流经的地理河流,也是一条人口迁移线,在此,闽中华侨的根源被切散分离到了南洋的各地。木兰溪,对于艺术家们而言,于是成为了一条带着家乡回忆的河,一条见证闽中华族人迁徙历程的线路,也成为了“木兰溪”项目创作的灵感起源。自2008年起,陈彧凡、陈彧君的“木兰溪”项目,已跨越国界,自东向西在不同地域展出。2017年”木兰溪-厝”远赴以色列的佩塔提科瓦美术馆进行展出,展览中散布于展场的斑驳房子侧影徐徐地叙说着艺术家在异乡的点滴与眷恋。这次,”木兰溪/渡”来到了莆田的对岸,台湾。 把”木兰溪”项目带到台湾,对艺术家而言,是一次对根源的追寻,也是一次对被打破迁移史的重拾,更是一次对破碎记忆的重返。 而对于身处在彼岸的我们,“木兰溪/渡” 亦给在复杂多重的自我定义里带来了短暂的宁静与清凉,而相连的闽台族系与文化,也在此映照了台湾多元化民族里的一个元素。
此次的展览同样地延续了“木兰溪”项目的逻辑架构与思考,艺术家将房子的局部、流水、原木、舟贯穿于创作之中。展出的装置作品“木兰溪/渡”,选用的原木材也皆由艺术家从各地收集而来,包括老榆树,花梨木,龙眼枝干等,并且将其镂空,打磨,拼接构造而成;原木带来的素朴田野感觉,与装置内显现的闽台戏曲舞台结构相扶相契,体现了闽台的地方文化痕迹,从中流淌出蕴藏的隐隐乡愁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主线。似乎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木兰溪/渡”与此次展览名称相呼应,将艺术家对闽台根源的思念从木兰溪的彼岸流传到了此岸。如戏台相拼,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及观众似乎也在进行着记忆的拼合,将曾经破碎消逝的那些印象重新组合,每一幕记忆有着各自的情节,及所属的空间与时间,缓慢的相连。
与装置作品相互照应的是绘画“被延续的情景”系列,以及录像“木兰流水”系列,作品延续了原木材质的使用,以及对河流、舟、岸与房子的描绘。在“被延续的情景”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將延展开来的景象编织成一条绵延的海航线,渡过一个帶有泥土气息的画面,我们也犹如画中人,遥望着河流海洋的另一端,另一片记忆的故土。而于此对应的“木兰流水”,则在流动的图像中将流水波浪,宗教神像,戏曲与人物肖像老照片相连接,影片中的影像虽相互联结,但却从中又彼此断层, 好似消逝朦胧的记忆碎影,在拼接模糊的多重印象中追寻着属于另一个时空与空间的片段。“木兰溪/渡”也在不同媒介的交织下,将整个展览空间转变成一个诗意景象,在戏台房子,溪水与港岸边,我们置身于其中,与艺术家共同渡在这场关于记忆, 家乡,与宗祖文化传统的航海在线,寻找那些消逝破碎的记忆。
关于艺术家
陈彧凡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199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7毕业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研究生班。现生活于上海。个展包括:“木兰溪/渡”(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策划,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台北,2018) 、“木兰溪-厝” (佩塔提科瓦美术馆,佩塔提科瓦,以色列,2017)、“滚动的石头” (阿拉里奥美术馆,济州,韩国,2017)、“陈彧凡”(今格空间,北京,2016)、“白色—陈彧凡、陈彧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6)、“陈彧凡”(A+ +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策划,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台北,2015)、“白色之上,黑色之下──陈彧凡个展”(安信信托‧至美空间,上海,2015)、“陈彧凡、陈彧君──空间志N o.1”(AYE画廊,北京,2014)、“木兰溪──不居”(Zhong画廊,柏林,2012)、“褶曲的时间──2012陈彧凡新作展”( AYE画廊,北京,2012)、“陈彧凡、陈彧君-木兰溪” (博而励画廊,北京,2011)、“化一”(AYE画廊,北京,2010)等。群展包括:“狂想曲—当代艺术展”(皇庭广场,深圳,2018)、“疆域──地缘的拓扑”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上海馆,上海,2017)、“在日落后发生…“(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上海,2017)、“空白支票” (CFA画廊,柏林,2017)、“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5”(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江苏现代美术馆,南京,2016)、“不是绘画—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III”(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曼谷,2014)、“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们从未参与”(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深圳馆,深圳,2014)、“木兰溪—不居”(莱比锡棉厂艺术区,莱比锡,2013)、“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荷兰,2013)、“镜子与影子:中国当代艺术”(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雅加达,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韩国光州双年展特展:Ctrl+ N─非线性实践”(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2012)等。作品收藏于:澳洲白兔美术馆(悉尼)、瑞士尤伦斯基金会(瑞士)、希克收藏基金会(瑞士)、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
陈彧君1976年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个展包括:“木兰溪/渡”(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策划,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台北,2018)、“木兰溪—厝” (佩塔提科瓦美术馆,佩塔提科瓦,以色列,2017)、“故土不鄉愁”(阿拉里奥画廊;Bank畫廊,上海,2017)、“白色—陈彧凡+陈彧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6)、“另一个地方”(Space@All,洛杉矶,2015)、“源动力:陈彧君+Raphael Denis”(Irène Laub画廊,布鲁塞尔,2015)、“陈彧君:第二道门”(柯恩画廊,上海,2015)、“空间志No. 1—陈彧凡、陈彧君”(AYE画廊,北京,2014)、“木兰溪—不居”(Zhong画廊,柏林,2012)、“临时房间”(博而励画廊,北京,2012)、“木兰溪—陈彧凡、陈彧君”(博而励画廊,北京,2011)、“空房间” (博而励画廊,北京,2010)。 群展包括:“可见或不可见的形状”(关渡美术馆,台北,2018)、“疆域—地缘的拓朴”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上海馆,上海,2017)、“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7)、“在日落后发生…”(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上海,2017)、“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4”(北京民生美术馆,北京,2015)、“Destination当代中国艺术展”(Lempertz艺术中心,柏林,2015)、“图像的重构”(卡塞雷斯博物馆,卡塞雷斯,意大利,2015)、“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泰勒基金会,巴黎,2015)、“破图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寺上美术馆,北京,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III ”(朱拉隆功大学美术馆,曼谷,2014)、“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们从未参与”(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深圳馆,深圳,2014)、“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龙美术馆,上海,2014)、“木兰溪—不居(莱比锡棉厂艺术区,莱比锡,2013)、“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军械库,威尼斯,2013)、“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荷兰,2013)、“镜子与影子:中国当代艺术”(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雅加达,2013)、“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作品收藏于: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白兔美术馆,悉尼)、M+美术馆(香港)、DSL收藏(法国)、余徳耀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何香凝美术馆(深圳)、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
ON-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