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桃源异景──潘信华个展
艺术家 潘信华
展期 Sep. 30 – Nov. 05, 2017
开幕 Sep. 30 (Sat.) 4pm
地点
亞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
讲座 论创作的精神
Oct. 28 (Sat.) 4pm(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77号)
讲者 潘信华(艺术家)、李真(艺术家)|本次讲座将以台语进行

桃源异景——潘信华个展

潘信华

本展开幕讲座邀请艺术家李真与潘信华,以台语进行讲座,一起畅谈创作之路与创作精神。

潘信华。

艺术家潘信华,1966年在台东太麻里出生,1991年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2011年至2015年间担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这次亚洲艺术中心的“桃源异景——潘信华个展”,已是潘信华在2017年的第三个展览,此前在王嘉骥于银川美术馆所策之“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以及吴超然于国立台湾美术馆所策之“记忆的交织与重叠——后解严台湾水墨”大展,潘信华皆受邀参展;早在2015年由麦书菲博士(Dr. Sophie McIntyre)策划于澳洲坎培拉博物馆暨美术馆(Canberra Museum and Gallery ACT)的“墨变: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当代艺术” (INK REMIX: Contemporary art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亦邀请潘信华展出。若论及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的当代水墨艺术,或从台湾本身后解严时代的艺术发展观之,潘信华因其独特优异的艺术语言早已被肯定为不可或缺的中坚份子。

桃源异景。
二十岁之前潘信华都在台东成长,之后迁徙澎湖与定居花莲,除了读书跟教学期间的几年光阴,多数都在乡下的自然环境渡过。丰富、多采多姿的童年生活及对自然山林、溪流的热爱…..经过时间沉淀与积累,影响了他的创作。例如,在画作中举凡飞蛾、长苔的绿树、变异的植物、蔓生老屋内的藤枝,及至新作中人工坡壁与大自然相混而生的苏花山林景观、河畔废弃铁壳船、树上一棵树,莫不是根植于潘信华自己切身的生活经验,并以艺术手法所转化出来的异想空间。潘信华似乎从此经验中,重新塑造出不同于人们想像中,或世俗习惯观看的山水模式,他的作品因此营造出另外一种非现实,兀自存在,带点桃花源式的奇异场景。

绘画历程。
潘信华早先曾尝试许多水墨方面的实验,1990年后搁置了原先熟稔的笔墨一转入工笔重彩。他一方面变造纸张刻意拟仿古代壁画和赋彩山水,使画面呈现斑驳的历史感,另一方面为了更能贴近生活,他试着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不断纳入新的题材,转入画中。 1999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个展后,为了与传统的忠实描绘拉开更大的距离,他放弃了细线勾描及对画面加入更多非现实的手法。由于他使用的传统媒材与西方媒材不太相同,尤其是物体与色彩的交叠较不易清晰区隔,所以他干脆放弃更多古典透视原理的运用、常人现实习惯的逻辑感,营造出一种类似古地图与原生绘画般的空间处理手法。如此,各式文物、宗教民俗图样,自然中的景观建物、人物、鱼虫鸟兽、奇花异草……大千世界的繁多物件,可以更自由地被吸纳置入画面中,形成一种游移在亦古亦今、暧昧不清、难以清晰为其定位的特殊画风。

灰色幽默。
一派超龄、正经、顾左右而言其他的情态,让小孩显得怪里怪气,这是潘信华作品中最鲜明的形象。 “我想带点嘲讽揶揄又诙谐的情调,让主角做作地模仿传统典故或诗词意境,一个小孩严肃又认真地进行某些成人世界的仪式。”直接阅读符号本身是最浅近的观看之道,他用灰色幽默的方式间接描述,回避对传统某些僵化形式的直接回应。他在画里对某些典型怪异而正经的描绘,反而突显出现实与过去之间的距离感,如同那些做作的仿文人的生活场景、仿诗词意境的情怀及被现实望断的桃花源,也如同难以重回的童年,他刻意以灰色幽默的调性留下一个问号,蒙昧不清、启人疑窦。

小结。
回应这个问题:“当代艺术家要发展出什么样的新语言?”就潘信华而言,构思创作也有远、中、近景的层次,古画传统的养分在远处,他所描绘的记忆便是中景,而记忆中则充满当代人的思维,以至能出现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发展出如此彻底的个人风格,同时完美诠释了“水墨的当代性”此一重要的命题。

ON-SITE
ARTWORKS

水池与地图

私语之三

水中央

遛鸟图

树上一棵树

登高图

溪畔

蓝水溪畔

盆景图

登高远眺图

朗朗晴空

隔江山色

燃火图

隔江山色

宛如水中央

赏花图2

苏花山水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