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模型演進
策展人 鮑棟
藝術家 蔡磊、陳熹、Cho Miyoung 、高偉剛、季俊、譚天、王郁洋
展期 Nov. 21, 2015-Feb. 28, 2016
開幕 Nov. 29 (Sat.) 4pm
地點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上海市普陀區莫干山路50號7號樓106室

模型演進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5年11月21日下午3 點舉行七位年輕藝術家於上海A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的首次群展「模型演進 Evolution of Model」,本展由中國知名策展人鮑棟策展,參展藝術家包括蔡磊、陳熹、Cho Mi Young 、高偉剛、季俊、譚天、王鬱洋,展覽將持續至2016年1月17日。

模型(model)是認知及實踐的既定程式,與模型類似的常用概念還有圖式(schema)、範式(paradigm)、樣板(pattern)等,這些概念都在不同學科與語境下被廣泛使用。對藝術而言,它包括認知模型,即視覺範式,如傳統美術教育中的幾何體、石膏像、解剖圖、透視圖、等等;以及藝術母題(motif),如藝術家常用的形象與題材、紋樣的圖像單元等等。傳統繪畫訓練中的畫譜與模特(Model),即是典型的視覺模型,臨摹畫譜、寫生模特就是在學習某種視覺認知結構。視覺模型與題材聯繫起來,就成為了母題,如美術史中的松竹梅蘭或蓮花紋、茛苕紋等。在某種意義上,傳統的藝術史就是一部視覺認知模型的演化史。

在這個展覽中,「模型」於三個層面上在場,一是實體的模型,如雕塑的模具與的模組,二是虛擬或想像的模型,如類比軟體中的各種視覺模型與運動模型,以及藝術家及觀眾意識中的各種範式。三是知識的模型,如藝術作品資料庫框架,及其他各種藝術話語模式。在具體的案例中,這三種「模型」往往是嵌套結構的,一個雕塑作品經常得用到模具,模具造型的創造又相關於頭腦中的範式,而範式則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種藝術話語的影響,但同時,種種話語的都附著在具體的藝術存在物,即物質實踐上。

但模型不是一種具體、個別的存在,本質上是一種抽象的認知及實踐框架,對這種框架的自覺意識即是一種方法論意識。另一方面,模型總牽涉一個原型,即認知物件或實踐目的,而當方法論意識成為了藝術家工作的推動力,甚至核心推動力的時候,模型自身也就獨立了出來,自身構成了自身的物件與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模型獲得了自足的價值與生命,開始了自身的演化,這個展覽即是要以藝術家的工作來呈現模型演進的方式,以更確切地觀察某種建立在方法論上的藝術實踐。 (文/鮑棟)

 

關於策展人

鮑棟是中國新一代活躍的藝術評論家與獨立策展人,現工作生活在北京。從2005年進入中國當代藝術界至今,他的評論文章廣泛見於國內外藝術期刊,批評文集以及藝術家專著;他是《藝術界》雜誌的撰稿人和顧問。同時他還為眾多國內外藝術機構策劃展覽,其中包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朱拉隆功大學藝術中心、廣東時代美術館等等;2014年,他榮獲亞洲文化協會(ACC)藝術獎助金;同年成為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CI)獨立視野策展獎候選人。2014年,他發起並聯合創辦了《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學刊。

ON-SITE

ARTICLES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