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生長的理性——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 · 2024年度展
藝術家 陳茂山、何辰昊、黃思炎、盧麗媚、劉曉鑫、王玲、魏泉、武藝、王怡寧、朱珂橙
策展人 張新英
展期 Oct. 19 – Nov. 10, 2024
開幕
Mar. 23 (Sat.) 3pm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生長的理性——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劃 · 2024年度展

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將於2024年10月19日舉辦「生長的理性——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2024年度展」。本次展覽由張新英擔任策展人,展出十位藝術家陳茂山、何辰昊、黃思炎、盧麗媚、劉曉鑫、王玲、魏泉、武藝、王怡寧、朱珂橙共計八十餘件水印木刻作品。

.

我為什麼要發起 “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

陳琦

中國是版畫的發明國,傳統版畫藝術有絢爛璀璨的歷史。在世界版畫圖譜上,形成了以銅版、石版、油印木刻為主的西方版畫語言樣式和以中國木版水印為代表的東方版畫語言樣式兩大板塊。從某種角度上說,水印木刻絕非是單純的技術版種,而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外化。水印木刻對在國際版畫界中展現中國版畫的藝術形象、傳播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年我一直致力於水印木刻的推廣與傳播工作,我把它當作自己教學和創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知道這是一項漫長而又艱辛的工作,水印木刻創作及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且進程緩慢,很難快速取得實質性成果。

2019年始,我每年歲末創作一件以“瑞雪迎新”為題材的浮水印木刻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於“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 的展覽和出版,希望以自己綿薄之力鼓勵年輕藝術家投身于水印木刻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從而推動中國水印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

2021年6月,首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年度展開展,段少鋒作為首屆策展人,以“第四代·圖像與媒介”為題,將目光聚焦于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這一群體,提出並討論“第四代水印木刻藝術家”,將他們置身於歷史和文脈發展的線索中,在呈現第四代的同時,追溯了第四代之前的當代水印木刻教育發展史,展望未來水印教育和創作的可能性。

2022年9月,第二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年度展由馮石擔任策展人,以“彌散的邊界”(視覺繁衍 – 肉身經驗)為嶄新的學術方向,將千年浮水印放置于當代史、全球史乃至個人史的龐大語系中,以期重新發起對作為獨屬於東方的“痕”的藝術的水印木刻之於“印刷技術 – 媒介藝術 – 精神繁衍”的再討論。

2023年10月,第三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年度展策展人王正一,將目光重新聚焦於浮水印木刻的藝術本體,以“流動的本源”為主題探討水印木刻本體演進問題,進一步討論從“本體自覺”通向“文化自覺”的路徑。

2024年,本屆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年度展,策展人張新英將以“生長的理性”為核心詞彙,圍繞當代水印木刻藝術語境與生態這個本體內容,從水印木刻生態、歷史、基礎理論與批評多個層面展開學科式的討論。

目前,已有四十位青年藝術家受邀參加了該學術項目,展出二百四十餘件作品。2024年 5月《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特展》受邀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開展,意味著該項目計畫逐漸得到學界的認可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感謝支持“中國水印木刻青年計畫”的藝術家朋友和藝術機構,感謝中央美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亞洲藝術中心的鼎力支持。讓我們攜手共進,為中國水印木刻藝術繁榮貢獻一己之力。

.

前言

張新英

水印木刻素為中華傳統文化流轉之重要載體,興于唐宋之佛教雕版、盛於明末之戲曲插圖、繁於明清之諸類畫譜,均讓水印木刻與文化的東方性之間產生了重要羈絆。20世紀初,魯迅先生在引入現代版畫的同時,亦傾心拯救中華傳統文化遺存,同鄭振鐸先生一道編印《北平箋譜》,重印《十竹齋畫譜》,傳統水印技藝煥發新的生機。進入21世紀,水印木刻藝術創作全面進入當代語境,年輕一代版畫家將水印木刻作為具有傳統文化因數的藝術媒介來進行觀念性創作,賦予水印木刻既超越于傳統也迥異于其他現代版畫形式的當代性。水印木刻遂脫離傳統的功能性複現以及對繪畫的工具性依附,在東西方文化的交糅中找到支點,形成自身獨立的審美和觀念體系。

21世紀的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思潮衝擊與陣痛反思之後,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傳統,並企望從中找到本民族的精神特質和價值核心,當代水印版畫內生於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外化于西方現代哲學諸思潮的廣泛影響,遂成為當代語境中文化東方性闡釋的寵兒。版畫家們或追溯傳統的水印技術傳播性功能,或深挖水印木刻的傳統文化精神闡釋,或彰顯水印木刻的傳統工匠精神,或從繪畫語言的層面,試驗著水印木刻語言表現的內核和外延,從而構成了當下水印木刻發展相互交織又異彩紛呈的多維態勢。本次參展的十位青年水印木刻家於上述水印木刻當代表現中各有側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下中國水印木刻尤其是青年水印木刻群體的藝術追求和思想境界,同時也為近一個世紀的文化”東西”之關係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研究樣本。

時代發展和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歇,人類的視野和理論觀念也在這發展中不斷生長並永恆變化著。當代水印木刻作者在知識結構上學貫中西,在文化修養上遍閱古今,其創作背後的理論支撐也呈現著雜糅的複合態勢。本次展覽謹以“十竹齋”、“佛洛依德”、“郭熙”、“海德格爾”這幾個在當代水印木刻創作中影響深遠的文化或理論形態作為樣本,對當下青年水印木刻創作的多維狀態進行隱喻和概括。

ON-SITE
ARTWORKS

陳茂山 山言·不息

陳茂山 山言 · 尋心

何辰昊 巨人的肩膀

何辰昊 時間箴言 No.1

黃思炎 七兩蝤蛑五兩繩

黃思炎 鑊灶佛升天——直直報

盧麗媚 e,e,e-3

盧麗媚 e,e,e-2

劉曉鑫 琉璃世界

劉曉鑫 謐語 · 四

王玲 獨白 · 八

王玲 獨白 · 四

魏泉 古築遺痕Ⅱ

魏泉 歸去來息

武藝 荒原餘熱

武藝 88次

王怡寧 木譜合璧

王怡寧 木譜合璧

朱珂橙 靜止的被動Ⅱ

朱珂橙 Tied a loop Ⅲ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