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恐怖谷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即將於2016年7月16日舉行由青年策展人楊紫策劃的群展「肉身:恐怖谷」,參展的七位藝術家包括姜琤、李琦、沈陽超、孫文浩、王墒、謝燚與張如怡。此展為A+ Contemporary 的青年策展人專案,呈現青年策展人在觀察同一世代藝術家創作實踐的歸納與分析。楊紫結合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肉身」(La Chair)概念,以及森政弘(Masahiro Mori)的「恐怖谷」理論,讓兩個概念構成動賓關係——作品作為「客體」,是藝術家「主體」的「分泌物」,參與藝術家感官知覺的形成,也經歷了兩者衝突、和解的辯證歷程。展期持續至2016年9月4日。
猶如「恐怖谷」理論所暗示,展覽包括的全部創作者與作品常常出現相像的特徵。以姜琤為例,他有計劃性地將自己的形象介入於作品中,同樣植入的,是時間、空間與自己的感受,在平面創造出多維度的縱深。李琦創作的螢幕「對話」,以探討藝術家身份及工作性質的議題,而盛裝電視的木條,是與藝術家不曾謀面的木料工人每天要打交道的生產資料,於是,對話的範圍被進一步擴大。沈陽超將同等於自己體重的二手手錶、照片與工具置於一處,展現出與時間銜接的、難以描述的私密經驗。「相像」是藝術家自己的主體性分享給外在事物的過程,由於分化過程中作品會搶奪藝術家的主體性,造成雙方對峙和分歧。而對此進行彌合,是貫穿展覽的另一條重要線索。
「肉身」概念恰好是這條線索的隱喻。在梅洛-龐蒂看來,意識不等同於「我思」,而與常常被對立於它的身體存有原初的統一性,行動著、欲望著。策展人的矛頭所指向的,是藝術家與作品的統一性在當下藝術語境中被不斷否定的現狀:對新聞事件過分快速的反應,對時髦潮流未經消化的追逐,以及作品因商業等目的不斷地策略化、形式化,與藝術家生活體驗產生巨大的鴻溝。「肉身:恐怖谷」中的全部作品,均從不同的角度跨越這條鴻溝。謝燚以大尺幅燈箱呈現一張1950年代情色幻燈片,營造如高速公路擦身而過的轉瞬即逝感,以自己圖像採集的過程,形成個人審美結構從自我內部的跨越。張如怡用社交媒體微信拍攝因短路而迸出火光的接線板,用被忽略的日常事物呈現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切身體驗。孫文浩的作品將自己家鄉的紀錄片,融入劇本《十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聖人蛋〉》,述說遊子回到家鄉莫名的疏離感。王墒展出自製的高級珠寶,與「偽廣告」式的錄影作品相互呼應,訴說著人類的渺小,同時也回應自己的事業歷程。
「肉身:恐怖谷」現場將形塑成一間暗房,策展人猶如引路人一般,呈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不斷制衡、反復摩擦的深刻軌跡。他們的交融無休止地繼續,總是懸而未決。好在,兩者總是向現實世界敞開大門,並能夠獲得開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