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鈐

1928-   藝術家CV

李再鈐,1928年生於福建省仙遊,出身於書畫世家,自小受祖父、父親的啟發,接受正統的書畫訓練,因此在年少時已有深厚的書法繪畫功夫,1948年來台,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習,開始接觸雕塑藝術。李再鈐早期於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工作近十年的時間,積極推廣工藝設計,創立六藝設計公司,也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銘傳大學等教授設計課程。1970年代與楊英風、朱銘、邱煥堂、郭清治、陳庭詩等重要雕塑家組成著名的雕塑家團體「五行雕塑小集」,對各類材質的大膽探索及運用,為臺灣現代雕塑推進新頁。

李再鈐自1960年代便開始探索銅、砂石、玻璃纖維與不鏽鋼等新興材料,尤其擅用鋼材創作,於1970年代接觸到包浩斯以降的藝術風格與低限主義藝術(Minimalism),使其開啟幾何抽象的創作脈絡。李再鈐發現低限主義的核心概念與中國老莊思想及禪學頗有契合,加上本身對易經的深究,因此李氏的創作在嚴謹而縝密的數學邏輯之外,也有深刻的東方哲思。他認為宇宙萬物的點、線、面、體皆有其秩序與原則,都能夠過視覺藝術再現其中的空間美學,反覆的在數學、美學與哲學的三位辯證中,他開創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當代雕塑家之一。

李再鈐持續創作至今,作品受各大美術館典藏,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重要個展包括2008年關渡美術館「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2018年臺北當代藝術館「低限命題.感性空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展」及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的「『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等;近期展覽包括2021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幾何抽象之路—李再鈐與法賈希迪」等;潛心於雕塑創作外,亦著有《希臘雕刻》、《鐵屑塵土雕塑談—李再鈐八十文鈔》、《即興八九》等書。

ARTWORKS

河之戀

河之戀

三個四分之三

三個四分之三

低限的無限

低限的無限

對立與和諧

對立與和諧

無限延續

無限延續

太一

太一

好合

好合

碟對碟

三角錐塔

三角錐塔

傲骨

傲骨

線的律動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