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名 | 蹩腳症候群 – 廖堉安2011個展 |
藝術家 | 廖堉安 |
展期 | Jun. 25 – Aug. 7, 2011 |
地點 |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蹩腳症候群 – 廖堉安2011個展
一直以來,藝術作品特別是架上繪畫,被認為還原到初始創作環境才有被準確感受及閱讀的可能性。繼2003年獲《台北美術獎》首獎後,藝術家廖堉安重回美術館以個展完整呈現近期創作,透過徹底重置制式白色立方空間,改變櫥窗式的觀看經驗;精彩的繪畫作品,加上展間裡電腦椅、和室椅的設置,邀請觀眾身體參與,進行一場情境式觀看旅程。
駐足畫作前,作品人物的量感與動態彷彿是觀眾的投影,瞇起雙眼,想更看清這些人物面孔時,頭髮變成惡魔的手,細心雕琢的髮絲令人神經緊繃。再次屏住呼吸,還在無法理清劇情的當下,人物扭曲的臉部表情、疲軟的肢體動作,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啞口無言的尷尬情緒狀態。
廖堉安透過創作,強烈突顯現代人們所面臨的許多文明病症:扭曲的心靈、裝盲者、裝瞎者,它無關尋求會心一笑的能可性,而是透過畫中人物,突顯這些病症無聲無息的,入侵蔓延在日常生活,改變著當下社會思維結構。不合邏輯的角色組合,是當下荒謬失序社會的縮影,平整線條的歪斜,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主角隨時將摔跌出框架外。所有的人物都在壓抑、止住原生情感,透過畸形的制約,好把持住眼前這既「蹩腳」又平衡的瞬間狀態。
藝術家強調去除自畫像的創作初衷,我們感受到「入戲」很深的藝術家在概念轉化過程中,以文明病的心理模式下創作。他使用紙膠輔佐,構圖精準,接著以筆刀一筆一畫,一絲不苟勾勒出上色區塊。細節部份充滿平塗的堆疊,大膽揮灑的色彩只顧埋在一層又一層貌似包裝紙的圖騰下。繁複耗時的繪畫過程中,構圖、色彩被精密的計算,近乎神經質的反覆動作,藝術家壓抑的情緒也在畫布肌理上一覽無疑。而畫中人物於是乎也就像被一層又一層絢麗繁華的糖衣包裹,企圖掩飾黑暗的真實內在。相較於新媒材的創作,繪畫需要長久的養成過程,本次展覽多數作品採紙膠區隔遮蓋手法,顏色的分布組合仰賴藝術家的色彩記憶經驗,就此也可窺見他長期逐漸培養出的色彩運用純熟度及精準度。
此外,畫框外、展間裡作品之間的空隙出現許多現成物,像是畫作裡面人物企圖與真實社會接軌的觸角,觀眾甚至被鼓舞著邊玩弄這些現成物邊欣賞作品。精神抖擻、約定俗成的觀展行為在此展場回饋效益不大,在違反嚴肅美術館氛圍下,一場跨界生活劇正要開演,觀眾就此化身為舞台劇一角,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這樣的情境某種程度也宣示,許多現代文明人,專心於一件事幾乎是不可能,線性的思考已不足以應付,盡管分神的觀看吧!把玩夠了,在椅上休憩夠了,重新回看畫作,又將是不一樣的感受。
文/吳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