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1960–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
艺术家 王攀元、陈庭诗、杨英风丁雄泉朱为白、霍刚、冯钟睿庄喆、李锡奇、韩湘宁、杨识宏
展期 May 7-May. 29, 2016
开幕 May 7 (Sat.) 4pm
地点
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一馆
地址 台北市建国南路二段177号

1960–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

艺术在台湾发展到1960年代,蓬勃发展的画会标举前卫的精神,其后更影响了许多后进创作者。现代艺术观念的引入,加上东西融合的策略,于此后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张;亚洲艺术中心透过此展呈现特定的时代精神,邀集王攀元(1909-)、陈庭诗(1913-2002)、杨英风(1926-1997)、丁雄泉(1929-2010)、朱为白(1929-)、霍刚(1932-)、冯钟睿(1934-)、庄喆(1934-)、李锡奇(1938-)、韩湘宁(1939-)、杨识宏(1947-)11位艺术家之创作,以在1960年代建立艺术家声誉的创作者为主轴,前后追溯20年,重探现代艺术在战后台湾的生成与繁衍。

1960年代正有一群创作者在台湾岛屿共享一段特异的政治社会环境并经历绵密的交流之后,共同促生出新的创作特质与态度。这个展览的目的便是要勾勒当时现代艺术运动的氛围。画会时代的艺术家虽以抽象为主要的艺术语言,然而本展希望扩大到一个更宽广的面去检视具有现代艺术精神的创作。本展最年长的艺术家是现年108岁的王攀元,年纪最轻的是69岁的杨识宏,这一段将近40年的差距中,其中以 1960年代李仲生影响下启动的“画会时代”作为承先启后的关键。以时间先后梳理,1933年起就读于上海美专的王攀元受到民初新水墨影响;陈庭诗、杨英风、朱为白、霍刚、冯钟睿、庄喆、李锡奇、韩湘宁,是1960年代现代版画会、五月及东方画会成员,主要成长教育于台湾,他们追求突破各种传统的束缚;与画会同世代的丁雄泉旅居欧美,未随国民政府来台,其恣意挥洒的思想与创作表明了前卫反叛的精神,1970年来台后结识包含东方画会在内的创作者;于省展获奖的杨识宏则承接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自我风格。

当时这群艺术家虽各自组织画会但并不各筑壁垒,他们跨足其他画会的聚会、展览,互相品评,互通声息,一齐拿出前卫反抗精神来“革命”:质疑中国画用笔的传统,质疑学院的教育体制和意识型态。但因多位艺术家后来选择移居海外,画会的活动逐渐减少,然而到了海外,华人艺术家们仍多有来往,在欧美和台湾之间,这些旅外艺术家同时是现代艺术观念的创作者也是信使。

在当代,所谓“中西融合”听来非但不像是一种创新,反而像是一个陈腐的概念,我们在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以为前卫,甚至认为是老生常谈,但至今它们的发生其实一直在见证那个时代。此次展览的“重探”即是要拉出一个现代主义精神在台湾的光谱,回溯远至战前现代观念的萌发、现代艺文知识随外省人来台所给予的养份、白色恐怖时期创作者的思虑、冷战时期台湾位居战略地位主要接收美国信息而得的新养料、与日治时代遗留的学院保守势力的对抗,这几条轴线交迭出特异的时代精神,一场艺术文化革命在1960年代台湾这个殊异的时空,而得以藉由非学院、非传统、风行全台湾创作者在体制的频密交流而造就。

本展所突出的现代艺术的魅力在于他隐含的反叛性,自我、具有强烈的观念性,彼时开拓者胸中的丘壑使他们有勇气选择自外于原有的体系,而似乎今日人们愿意受科技、媒体、消费决定我们的知识来源、审美的培养及关怀的重心,创作者能否意识到框架的限制?能否让想象力尽情奔放?能否直面脆弱的心灵?能否放眼历史文化脉络后定位自身?

在这个低潮的时代重探1960,我们呈现时代的缩影也聊为现代艺术的发展生涯下一个脚注,也许,能带给我们新的勇气。

ARTICLES

ON-SITE

ARTWORKS

王攀元 地平线

王攀元 远眺

陈庭诗 Work No.332

陈庭诗 Work No.333

陈庭诗 Work No.478

陈庭诗 Work No.295

陈庭诗 Work No.050

杨英风 天下为公

杨英风 龙啸太虚

丁雄泉 羞涩少女

丁雄泉 After Bath

丁雄泉 My Love Can Burn You

朱为白 生命本源

朱为白 灵光

朱为白 卷

霍刚 聚集

霍刚 移

霍刚 知足

霍刚 协

霍刚 尺度

冯钟睿 91-22

冯钟睿 15-5-10

冯钟睿 2016-2-2

庄喆 太虚穹苍

庄喆 云蒙深机

李锡奇 汉采本位 2015-6

李锡奇 汉采本位 2014-2

韩湘宁 大中小

韩湘宁 28-92

韩湘宁 76-92

杨识宏 青铜时代

杨识宏 四合一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