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Voyage
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3年9月9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空间举办展览“On the Voyage”,本次展览汇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以色列五个国家共十一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从“科技批判”、“感官生活”、“记忆回旋”、“模糊梦境”四个维度呈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本次展览以“On the Voyage ”为题,在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时代,文明纵横交错各放异彩。艺术家多样的国界、背景掷入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语境以及面对时代问题的深入思考,扬帆启航,驶向人类思想的洪流。
科技批判
Alejandro Acosta(b.1991,西班牙)反思我们在科技形塑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观看世界的滤镜,世界会改变(扭曲)成怎样的图像,人们的生活是否千篇一律地变成沉迷于屏幕带来的图像、表象、灵性的世界是否还有人愿意探索的追问;Howard Fonda(b.1974,美国)充满着童趣而多彩的画面是Fonda极具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在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涵养,令Fonda的作品不仅止于童话的天真,而富有思想性、韵律感的表达出现在画面的某个角落,察觉深藏绘画中的寓意;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 Ethan Zuckerman(伊桑·祖克曼)于2008年提出的关于平面设计的“可爱猫理论”深刻影响着Kayla Mattes(b.1989,美国)的创作。豢养双猫的Mattes在数字生活中反思现代人对屏幕的沉迷,她使用“挂毯编织”的形式表达,在长时间的构思编织过程中,艺术家感受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彷佛放慢了速度。Mattes的挂毯创作充满迷因文化、网络上的吉祥物、可爱猫等等,作品活泼的调性也许让观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混沌的世界现状。
感官生活
Deborah Brown (b.1955,美国)作品中利落清晰的影子做为画中主角,是她最为得心应手的表达。Deborah带着狗在纽约布鲁克林穿梭,低矮的厂房正是布鲁克林最常见的建筑,以极强烈的色彩与光影作为艺术语言,而律动轻快的笔触,合成一股强劲的视觉冲击,寻常不过的街景令人耳目一新。人物从不转身,充满未知感;Florence Hutchings(b.1996,英国)的作品围绕日常生活的诗意展开,无论是工作室、卧室的挂衣杆,都融入了她的生活元素。Florence将这些物体描绘成近乎抽象的形式,赋予它们她在其中看到的生命和活力。她的作品极具层次与质感,这是因为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不断地重新绘画、叠加以及拼贴;Liz Markus(b.1967,美国)神秘的霸王龙绘画源于无处不在的万圣节服装,而不是插图或电影中对恐龙的实际解释。这是Markus最爱的主题之一,在外观上变得更加抽象,在审美上则更加迷幻;再平凡的风景透过Guy Yanai(b.1977,以色列)洗炼纯粹的笔法、细致而排列缜密、张弛有度的线条及笔触,聚拢成艺术家眼里的特殊景致。Guy试图消弭空间的立体感,让人联想到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立体主义风格,与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画面中绮丽的色彩。
记忆回旋
David Brian Smith(b.1981,英国)的创作专注于风景画,以此作为与其家族历史回溯的一种方式。Smith在乡村长大,而后搬迁至伦敦,在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后引发了他对重返乡村的渴望。Smith利用他的实践来重新想象他的过去,并展望他未来的地位。Margaux Valengin(b.1992,法国)探索实践抽象与具象的界限。受到了女性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Margaux的作品描绘了女性身体、动植物等有机形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束缚下的状态。Margaux将无意识的梦境拼装起来——由科学插图、互联网库存图像和欧洲艺术史的典故组成——来面对阶级和性别的议题。
模糊梦境
Ben Sanders(b.1989,美国)在父亲制作好莱坞电影布景的工作室里渡过他的童年。其抽象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色饱和,气氛浪漫与欢快,作品灵感来自于食物、饮料、Logo等,但几经完全地抽象化,带领人们进入各种漂浮的情境,好比在宇宙中、海流中徜徉,触发我们对抽象无尽的想象;观看Emma Stone-Johnson (b.1982,英国)的作品色彩从画面上渗出,笔触犹如含混的标点符号,颜料形成小沟壑。Emma对颜色进行编码,这不但是艺术家对颜料及色彩的研究,也是她的自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