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 under Representation
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表象(Representation)指涉这个经验的世界,即所有客体的总和。亦即人们活在这世界上,所感知到一切事物所组合而成的形体。[1]表象是人类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概念和意识,透过转化与描述赋予外在环境一种具体化的意象。而经由感知能力形成的抽象概念则深具表象之中,和这个具象的客观世界在不断转变与交替之间流动,回环往复。此次艺术家群展Stream under Representation旨在探讨三位艺术家呈现抽象与具象之间流动的创作风格,面对客观现象物理性的存在以及自身生命经验,艺术家透过画布诠释活跃的心灵活动:在并置、典故、隐喻等绘画行动中,重置并创造我们对外在世界以及时间空间的认知。
英国艺术家Samuel Bassett(1982- )家族世代生活于康瓦尔郡的圣艾夫斯镇(St Ives),其创作的客观对象看似指涉这个滨海小镇的日常轨迹,其关怀却直指个人心理与外在世界微妙的共生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地方主观和情感上依附的相互作用。Bassett惯常扭曲、妖魅般的肖像描绘揭示一种人类本质上的忧伤,他将这种破碎的人物置于似梦般烟硝缭绕、暗喻时间流逝的景观画面中,有力的狂乱笔触在具象人物与消逝景观间摆荡,堆栈出情感的复杂与浓烈。画面中广阔的鲜艳色彩似来自周遭自然景观的观察,实呼应着艺术家情感消长的视觉现象,自淡然至深沉的海洋蓝浪抑郁复沓,至落日辐射的粉霞迷离。Bassett的绘画风格亦被描述为「心理立体主义」(psychological cubism)[2],透过分解形象并投射思维活动,并置在同一画面中打破了客观世界线性时间的感知,创造出延续并转化现实世界的心理空间。
Tomo Campbell(1988- )带有诗意构图及韵律笔触的画作刻画出艺术家徜徉的梦境世界。Campbell从古老神话里撷取古典美学人物和动物形象,将具象事物与抽象元素结合,创造出富有动感与流动感的视觉效果。其画作惯常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调缭绕,营造沉稳细腻、宁静优雅的氛围,同时透过互补色的安排调度画面空间的节奏与活力。Campbell从循环的角度思考事物的思维[3]体现在其艺术创作,每件创作的再现主题相互链接呼应,而画面构图提供游移的焦点,驱动观者流动性的视觉经验,画面与画面之间、图像与图像之间的接续与转化,则揭示了艺术家对外在世界的循环感知,以及幽微地意识转换与拼凑。
巴西艺术家Laís Amaral(1993- )长期关注巴西当代社会的政经脉络、性别位置以及环境议题,在近期的创作中,艺术家展示对于巴西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与国家政策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批判,Amaral以荒漠化现象中“水”的意象,来隐喻并抵抗在后殖民脉络中白化政策(blanqueamiento)之于巴西社会结构的关系,以堆积、刮擦、覆盖颜料等技法创作,营造几何、色块、线条、自然环境景物的构图,呼应土地与人类工艺的发展,在经验世界的表象之下,捕捉恒常变动的意识感知,辩证心灵景观上的家国叙事。
[1]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里提出,表象是指感性认识在知觉中产生的对象,是指我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是经由感官接受外部事物的形式。而这种感官的形式是受到我们的感官、思维和经验等因素所影响的。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里提出,表象是指一切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现象,包括外部物体和我们的感官、情感、思维等内在现象。他强调表象不仅限于外在的物体,还包括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
[2] Jon Sharples, “Second Homes and Other Pathetic Fallacies.”
[3] Tomo Campbell曾说:“我喜欢以循环的方式来思考事物,一个事物转变成另一个,再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