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风

1926-1997

杨英风,字呦呦,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四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一九九七年逝世于台湾新竹。曾先后求学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并于六十年代前往意大利国立罗马大学雕塑系及罗马造币学校进行艺术研究。除了曾于国立艺专、淡江、铭传等大专院校作育英才,并且出版二十余册艺术作品文集、举办海内外数十次展览。一生创作千余件漫画、版画、雕刻、雷射艺术、景观与建筑规划…等各类艺术作品,并获殊荣无数。

杨英风对大自然的喜爱,源自幼时生长于钟灵毓秀的宜兰,日日与山水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纸中蒙发了热爱艺术之芽。在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系的求学历程,以及意大利旅居三年的经验,反而使杨英风体认到东、西文化及美学的差异,舍西方科技及物质的过度使用与发展,而渐渐地领悟中国人追求人类(小宇宙) 与自然环境(大宇宙)交融、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他终其一生以中国魏晋时期自然、朴实、圆融、健康的生活美学为景观雕塑创作之核心精神,并创作此造型艺术来提升、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学贯中西的杨英风,坚实的写实功力,并非只是复制西方人体比例的素描,他以西方艺术技能来观察、展现自己生活的东方世界。此外,因为良好的机缘,他得以深入台湾农村,将所见所思应用于「乡土系列」的版画与雕塑创作,刻画出农民的朴实与坚毅。艺评家谢理法先生认为:台湾战后只有杨英风的雕刀为台湾早期的乡村及人民生活,作了一个详细的见证。

自幼即是虔诚的佛教徒,杨英风震摄于中国北魏时期大佛造相庄静、纯朴刚健,因而舍弃传统佛像造相中繁杂的纹饰,超越「形似」的阶段,将空灵意境,转化为抽象造型语言,呼应艺术形虚质实、妙化万有的精神。他的「佛教系列」,可称是台湾佛教艺术创作品的最上作。杨英风晚期的「不锈钢系列」是其创作生涯中的成熟期,寓中国生态美学及佛家哲思于先进、现代的材质,以及简洁的抽象造型中。单纯、光洁如宋磁的不锈钢镜面反射,将周遭环境与观者纳入作品中,或以圆弧、曲线的视点柔化环境的氛围,使作品本身圆融具足、与环境、观者相谐,以达「天人合一」之境。 杨英风的艺术创作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保护自然,并融于一般大众的生活中,即是今日所谓:「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实践者。他不仅是为人类 文明型塑公众的艺术,伫立于广场、街头;更如同他的字「呦呦」,取《诗经》中「鹿觅得甘泉,以鹿鸣呼朋引伴,共享清流」为意,以奉献、赞颂的精神,试图为 这个时代塑造超越时空的文化永恒意象。

ARTWORKS

辉耀(一)

厚生

东西门

太极(一)

常新

凤凰来仪

龙啸太虚

天下为公


 Previous Next